经管类
书名:任正非 一月人气:78
作者:余胜海 一周人气:25
定价:68 元 总数人气:3935
ISBN号:978-7-218-14209-8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20.5  
开本:16  
页数:310  
装帧:平装双封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是位深谙人性的高手。他在华为建立了基于人性、基于人的动机、基于人的欲望的激励机制,让19万华为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将华为推上了世界之巅;尤其是在遭受美国政府极限打压之下,让华...

作者简介

余胜海 1964年生于湖北随州,北京大学MBA、资深媒体人、著名财经作家,独立人文经济学者,专注于中国经济、企业管理、商业案例和媒体运营研究。著有《用好人,分好钱:华为知识型员工管理之道》《任正非和华为:非...

评论选读

这本书从头到尾讲的都是人性常识、管理常识、组织常识,看似没什么新鲜感,却直击企业管理核心和经营之本。常识即真理,很多企业没有活力的原因就是忘掉和扭曲了常识。华为成功的关键就是因为任正非先生遵循和坚守了...

作品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想要成功先要抓住人的五层欲望 / 001
欲望的第一层面:物质的饥饿感 / 003
欲望的第二层面:安全感 / 006
欲望的第三层面:成长的愿望与野心 / 008
欲望的第四层面:成就感 / 009
欲望的第五层面:使命主义 / 012

第二章 舍得分钱就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 / 015
“谈钱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 / 016
分钱分得好,员工有干劲 / 019
让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 025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 028
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 031
要员工感恩是老板无能 / 034

第三章 多元化激励激发员工的自驱力 / 037
物质激励 / 039
精神激励 / 043
文化激励 / 046
职权和机会激励 / 049


第四章 欲望的激发与约束之道 / 055
用饥饿感、危机感、使命感激活组织 / 056
以合理的价值分配撬动最大价值创造 / 062
末位淘汰制祛除员工的平庸与惰性 / 066
愿景和使命驱动员工持续奋斗 / 069
华为的“三权分立”防止腐败滋生 / 075
华为干部作风的八条准则 / 080
华为干部管理的二十一条军规 / 083
坚持自我批判,消灭干部的惰怠行为 / 085

……

第九章 任正非成就华为的十大领导力 / 177
严于律己 / 178
简单朴实 / 180
淡泊名利 / 182
坚持自我批判 / 184
边界意识 / 188
合作共赢 / 190
高度的同理心 / 193
强大的学习能力 / 196
保持危机意识 / 199
心存利他之心 / 202

第十章 人性管理的“灰度”哲学 / 207
灰度管理是企业的生命之树 / 208
只有开放才能永存 / 215
宽容是领导者的成功之道 / 219
妥协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 / 223
坚持“七反对”的原则 / 226
灰度是应对不确定性最有效的方法 / 231

第十一章至暗时刻提枪跨马上战场 / 241
华为进入战时状态 / 242
向死而生 / 247
危难之时见精神 / 252
华为“备胎”一夜转正 / 257
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 261
鸿蒙操作系统横空出世 / 265
华为5G在围追堵截中强势崛起 / 270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 274
美国制裁华为的真相 / 278

第十二章 仁爱无敌:硬汉任正非的侠骨柔情 / 285
“冷酷”总裁的人性温情 / 286
上马征战沙场,下马春泥护花 / 289
任正非的慈父之心 / 293
请员工吃饭 / 297
任正非心底的柔软 / 300
给服务员小费,请快递员喝水 / 303
不要忘了给爸爸、妈妈洗次脚 / 305

后记 / 308

精彩章节

前 言
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是一位志存高远,懂人性的企业家,被称为“人性大师”。
关于人性,任正非曾说:“管理就是洞察人性,激发人的欲望。欲望的激发和控制构成了一部华为的发展史。一家企业管理的成与败、好与坏,背后所展示的逻辑,都是人性的逻辑、欲望的逻辑。”
从某种意义上讲,华为能够一路披荆斩棘,屹立行业之巅,与任正非设定的这些底层逻辑有很大关系。
人如果没有欲望,就会失去奋斗心。优秀的管理者都善于制造饥饿感,让员工产生一点企图心。因为,企图心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来源,它能够扫清成功路上的障碍,战胜困难。
管理就是洞悉人性,懂人性的人最懂激励。如果一个员工的所有细胞都被激活,这个员工就会充满活力,工作积极。拿什么去激活?关键就是薪酬分配制度。
为此,华为建立了以岗位责任结果等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员工的收入都与绩效挂钩,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让贡献者获得应有的回报。
通人性,方能聚人心。43岁才开始创业的任正非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于是,个体对财富自由度、权欲、成就感等的多样化诉求,构成了华为管理哲学的底层架构。
任正非常说:“最大的‘自私’是无私。”30多年来,他在华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钱、分权,与员工共同分享财富、权力和成就感。
华为“获取分享”制度的建立,反映了任正非对员工利益的基本态度,体现了他对员工的真正的尊重,因为人的最基本诉求首先是利益获取的问题。
全员持股是华为“获取分享”制度设计的核心。华为一直在回避资本市场的诱惑,拒绝上市,实行全员持股。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放弃了公司利益分配的优先权。他将公司的股份都分给了员工,自己仅持有公司1.14%的股份。华为通过全员持股,将员工变成公司的股东,人人当老板,共同打天下。员工的身份变了,干劲自然更足了。这就是华为拥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核心原因。
研究表明,舍得在员工身上花钱的企业,管理成本是最低的。任正非把赚到的钱拿出来与员工分享,收获的是人心依附。所以,19万名华为员工就会心悦诚服地团结在他的周围,积极努力工作,持续奋斗,从而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华为铁军。
任正非说,“让员工成功才是最大的人性管理”。华为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为奋斗者提供舞台,授予相应职权,配置相应资源,充分赋能,为奋斗者创造赚钱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发展的机会,使大量的年轻人有机会担当重任,快速成长,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从管理哲学上来讲,这是基于人性善的一个假设,是正能量的一个牵引。
管理归根结底就是洞悉人性、解放人性。在管理上,任正非主要是引导员工对自身和社会价值进行思考,使其逐步产生共鸣,进而改变行为,自我驱动进步。他在管理上强调人性和本能,用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饥饿的个体。
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张扬每个人的雄心,同时又要遏制过度的野心。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深谙欲望激发与约束之道。他将华为员工分为四种:奋斗者、贡献者、劳动者、惰怠者;然后用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度来激励奋斗者,奖励贡献者,善待劳动者,淘汰惰怠者;并通过激励制度的优化,来激发人天使的一面,抑制人心中的贪婪,约束权力带来的傲慢,克服安逸、懒惰的天性,并通过严格的制度来驾驭人性,防止干部的贪婪和腐败,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任正非说,“员工是华为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全球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华为除了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还建立了完善的员工保障体系,为员工购买各种商业保险,制定了全球紧急医疗救助服务方案,保障员工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享受专机接送救治的福利。华为为员工的健康保驾护航,用心呵护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作为人性大师,任正非意识到,企业除了提供物质条件,还要注重精神激励,实行精神和物质双轨驱动。精神激励导向持续奋斗,物质激励基于价值创造,并以合理的价值分配来撬动最大价值创造。华为30多年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建共进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双轨驱动、交替支配,给华为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从而造就了一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员工队伍。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伟大的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他的内心是大善的,对人有悲悯感。”
任正非就是这样一个有悲悯感的企业家、一个大善人。虽然他表面上好像很“恶”,制定了很多严格制度和规则,对干部和员工要求非常严格,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制度来抑制人性中的恶,使人性中向上、向善的一面充分发挥出来,希望来到华为的每个人都能成才、成功。
在华为内部,任正非以铁面冷心著称,他脾气暴躁,性格坚韧、刚毅、偏执,说话直来直去、不留情面,有人说他是个“六亲不认”的“暴君”。其实,在生活中,任正非是一个充满柔情的感性之人。他正直而善良,严肃而不失幽默,情感细腻而丰富,内心深藏着别样的温情。“上马征战沙场,下马春泥护花”才是真实的任正非!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剑锋先生这样评价任正非:“任正非先生说自己什么都不懂,其实他最懂人性,洞悉人性的本质,了解人的真正需求和欲望,并通过机制与制度管理好人性与欲望。与其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位人性大师。华为的机制和制度设计往往被人理解为对人性恶的假设,是基于对人性恶的一面的控制,但任正非的很多管理思想和行为又都体现对人性善的弘扬,形似恶,实为善,任正非就是一位具有悲悯情怀的大善者!”
1987年,任正非集资2.1万元创办了华为,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华为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额上千亿美元的全球通信设备行业的领导者,名列《财富》2019年世界500强第61位,创造了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为的成功,就是因为任正非遵循人性和欲望,建立了基于人性、基于人的动机、基于人的欲望的多元化激励机制,激发出了华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大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将华为推上了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