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
书名:岭南品艺录 一月人气:10
作者:吴瑾 著 一周人气:4
定价:25 元 总数人气:710
ISBN号:978-7-218-14721-5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21-2  
开本:32  
页数:140  
装帧:平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岭南地区富有成就和特色的本土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往较少介绍)。以作品的欣赏、品鉴、分析入手,兼及介绍艺术家的出身、品格、学养、趣味、交游。从各方面因素的关系中去感悟作品的旨趣。所涉作品包括国画、...

作者简介

吴瑾著,1952年生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退休前为广州画院二级美术师,多年从事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论研究,以及书画篆刻创作。现为广州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曾出版专著《青年艺术社...

作品目录


一、潘龢及其《春还堂图》1
二、人书俱比黄花瘦——林直勉的书法艺术……………………………………20
三、自唱自酬还自傲——李研山的书画艺术……………………………………32
四、烽火未忘画遣闲——胡根天、吴子复三江写生及其他……………………46
五、关良《京剧人物图卷》及其他………………………………………………56
六、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67
七、悲哀的逋逃薮——李桦早期作品欣赏………………………………………81
八、观音山上留绝笔——何三峰的油画写生……………………………………92
九、从“灶下翁”说到“粤派印风”…………………………………………102
十、斑斓彩墨寄深情——廖冰兄与陈舫枝的彩墨画…………………………110
十一、傅大卣手拓唐银鎏金狮鹿纹碗全形拓片………………………………118

精彩章节

潘龢及其《春还堂图》

潘龢(1873—1929)字致中,亦作至中。别署云滘乡人、抱残、至公。广东南海西樵人。所居曰画影楼、抱残室。工诗能文,精鉴别。早年就以山水画名于时。其父在广州经商,其兄杰卿、楠卿、六如分别精研版本、书画金石、铜器古物等。家有“万卷书楼”藏书甚富。潘龢自小读书写画浸淫其中。而立之后以图画任教于广府中学等,培养国画人才甚多。其弟子传其学而能发扬光大者,有李研山、卢子枢、陶沄等。
1923年,潘龢与画友姚礼修、赵浩公、黄般若等十四人在广州组织“癸亥合作画社”,“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 1926年改组成广东国画研究会,后来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美术社团,在香港、东莞设有分会,会员最多时达二百多人。潘龢到1929年逝世之前,一直是这个组织的主持人。
广东国画研究会对广东国画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潘龢《今日广东之国画》一文谈道:“晚近吾粤画风丕变,群起而求国画之进步。力求于古法之中,而参以种种变化,不墨守一家一派之法以自窘,从事活的研究,不为死的研究,一洗从前故步自封之积习。是诚吾粤国画稍具思想之时期。”广东国画研究会在定期举办画展,让画家相互交流、合作作画之外,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援助罢工即席挥毫,所得数百元,悉以报效,其余慰劳军人游艺,方便医院筹款,河南各界联欢等等大会,无不竭力出品,以勉尽国民之义务”。一改传统文人孤芳自赏的习惯,以绘画服务社会,以期将国画发扬光大。
潘龢曾极力提倡从古画里吸收营养来改变画风靡弱的毛病,从而振兴现代中国画。他在《抱残室题画杂忆》里写道:“近日画派,靡弱极矣。欲去其病,不能不求之古人,而尤须于古人之有气骨者求之,如倪云林、王孟端,尚矣。否则于清湘、石溪、渐江三遗老,有所则效,庶能一洗甜熟之弊,愿与同好一致意焉。”
在广东国画研究会历年的出版物中,刊出过潘龢的著述多种,目前所见的除以上提到的,还有《抱残室写生杂记》、《中国画即写生画说》、《吾粤画人之我见》、《铜篆楼画诀》等,可以说潘龢是广东国画家中著述较多的一位。这些著述内容包括本地画史及现状、画人评述和古代画法画论等,值得注意的是他自己写生作画的经验之谈。当时新旧画派的论争正如火如荼,潘龢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论争促使了每个画人重新思考。潘龢关于写生的述说是有明显针对性的,传统中国画多有在古人故纸堆里讨生活的缺点,中国画以临摹为基础,重视传承,容易产生陈陈相因、脱离生活现实的弊病。潘龢在《抱残室写生杂记》里将自己的写生经历现身说法,论述写生和临摹的关系,画景和实景的关系:“非经一度之钩描,一度之模仿,不能了解画中的情趣。夫模仿非徒临画之谓,即对景写生,亦是模仿。”“吾国写生之法,最要之点,在截取景物以为吾人画材,但求部位适宜,轮廓正确,其中事物,有益于吾画者备之,无益于吾画者略之,借景物之情状,以表现吾人之思想而已。”他强调画家对景物的取舍是在于表现主观思想情感的需要。他还以为在对景写生之前,要先有学习用笔的准备:“忆余两度游北江时,所见山石皴法,有奇险如荆关者,有恣肆如黄鹤者,有简淡如云林者,有秀丽如松雪者,其余恢诡如清湘,峭寂如渐江,种种皴擦,无奇不有,如入宝山,目不暇给。使不熟谙各宗皴法,遽欲写之,则亦何从着手,以为模仿之工具。故吾谓写生之先,不能不有所准备,于此益信,否则盲模瞎写,不特自窒其灵思,即勉强写成,亦必了无神味,此吾人不能不研究古人笔法之一极大因也。”这是他临摹与写生的经验之谈。他的写生足迹遍及岭南各地,北江、西樵、香港、澳门,广州的东山、黄沙、河南、小北、东沙马路、白云山等,仅两游北江就画了160幅画稿。可惜我们今天无缘见识。他深感国力衰微:“吾国与外人交涉,每每留失败之陈迹,余甚欲写一国耻纪念画,以激发国人之爱国心。”“不知何日方能了吾夙愿。”虽然潘龢最后没有机会如愿以偿,但他奋力振兴中国画的精神,足以策励后来者。
潘龢学画没有确定师承,全靠自己摸索,从各家古画中吸取营养。郑春霆在《岭南近代画人传略》中称:“其为画,重规矩古法,童年,初学清初四王,尤爱临王廉州山水。比长,转法宋元诸家。傅彩古艳,笔力雄浑。中岁后,肆力苦瓜和尚道济。对于王麓台笔端金刚杵之法,尤有心得。晚年,画笔渐入苍莽,亦含野逸之致。”这大致说出了潘龢画风变化的轨迹。潘龢在题画诗中常有“平生私淑廉州画,日日神游睡梦中”;“卅年滃染犹难信,深识廉州贼色难”等句,道出他早年对王鉴(1598—1677)的痴迷。旧文人画家总喜欢反复玩味古人的作品,选一家或几家临摹研习,以图参透其中妙谛。视能追摹肖似古人为高,在古人面前总是“不及万一”,决无妄言超越古人的。有成就的画家是在漫长的修炼中自然而然地达到有我的境界。潘龢亦不例外,在他的作品中可见他能写出多个古代名家的不同面貌。《摹黄公望山水图》邓尔雅题跋曰:“至中先生临移古画,直可乱真,盖师其心意非仅貌其迹象也。”连画上的款书、题跋都临得迫肖,具有相当功力。非直接临摹的作品也能看出其所宗何家,《山水图》题诗:“率笔写奇峰,苍莽叹无极。莫笑境荒寒,尚有吟诗客。”可见出用倪云林法,率意用侧笔干擦,在水墨中用干而毛棘的渴笔追求倪画荒寒之境。另有《绢本设色山水》,署款是:“抱残潘师遗作。丙子(1936)居端补题。”盖白文“研山”印(居端即潘龢的高足李研山,1898—1961)。这画正如前说的“傅彩古艳,笔力雄浑”,能见出其摹古的功力所在。《秋山倚楼图》题诗:“转眼秋山意态浓,萧条林木入寒风。小桥一角闲凭依,共看遥峰淡远空。”画面浅绛设色,在古法中参以己意,意趣淳厚。其实,集百家之长而自出机杼确是潘龢的理想,从李研山藏潘龢《烟雨山居图》的题画中可以见出端倪:“己丑大暑,以经训堂古隃麝墨渲染成此,其米海岳耶!其高房山耶!其方方壶耶!其龚半千耶!吾不得而知,所可知者唯抱残室之中漫画而已。”语中不无自负。若潘龢不是仅得56岁,其成就应不止此。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