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
书名:哲学有何用 一月人气:21
作者:[英]玛丽·米奇利 著 汪夏铭 魏岚 译 一周人气:2
定价:45 元 总数人气:695
ISBN号:978-7-218-13707-0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19-8  
开本:16  
页数:232  
装帧:软精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面对当下人类的思想焦虑和困惑等挑衅性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著名伦理学家玛丽•米奇利提出了一些列的解决之道,并将其置于关于科学,宗教和哲学的当代辩论语境之下。同时发问:在科技迅速岂能取代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

[英]玛丽·米奇利( Mary Midgley),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高级哲学讲师。著有大量关于人性,科学,伦理,动物和环境的作品:包括《兽与人》《动物以及他们为何重要》《你是幻觉吗?》等。  魏岚  汪夏铭

评论选读

假如有一幅世界图像,它一定是从不同角度透视整体世界; 读懂这幅图,意味着我们掌握了透视功能,可以把握未来——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我们的脑海里都储存着很多碎片,不系统、不完整、不能解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试图将这些碎片拼贴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案,以便解释各类终极问题,这就是哲学的使命。

第二部分
假如有一幅世界图像,那么,这幅图一定是不同角度透视整体世界,读懂这幅图,意味着我们掌握了透视功能,可以把握未来。这就是哲学和其他学科的最大差别。

第三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科学指引发展新方向,人们对神明的崇拜逐渐削弱。与此同时,机器走入大众视野,由此带来的是对机器的狂热崇拜。这样的担心是否多余?

第四部分
2035年的一天,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慧吗?如果人类被越来越依赖的所统治,我们终将走向何方?在自然科学盛行的当下,重视意识的作用才是人类的终极出路。

精彩章节

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哲学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正在努力做的是什么?
我们既不是一无所有,从头开始,也不是将各种观点一览而过。如今有些观点让人费解,模糊混乱。人们一直在寻找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些观点的因素,比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背景。有些观点在曲折中发展,零零散散但又不失公正,人们需将其归纳为一种模式——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趋于完善,我们有望称之为哲学。
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有时,我们想拼好一幅复杂的拼图,但这幅拼图中却混有取自不同拼图的零片;有时我们还想给各种各样的构想塑造同一种形状。的确,人类一直在做这些事情,因为人类从一开始就有意识。人类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些不完整的世界图像以及各种框架,这些框架中附加着零碎的经验碎片以及各类学科,如地质学、历史、数学、天文学等等。但这些框架不是自发地融合在一起,而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有时通过不同的社会团体相结合。每个社会团体有自己的思维框架,这些团体在我们看来也许很陌生,甚至彼此怀有敌意。
由此看来,即便现代物理学理论最初的发展离不开一群虔诚的教徒,但是穆斯林或基督教教育模式培养的人可能无法接受现代物理学理论。当代物理学家也许即便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到底要将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安放于何处……此外,出于选择的需要,即使在我们自己的宗教或科学分支领域内,也要面临再次分裂。的确,一开始让人类产生质疑的点也是当代人争论之所在,要解释这个问题,只有两种解决方法。科学家的任务是发现(Discovery),这是普遍共识。我们正致力于新发现,即唯一的最终的答案。

 

探索量子

从两个角度解释量子理论而产生的分歧一直是量子理论的难点。从波的角度解释,还是从粒子的角度解释呢?哪种角度更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科学家要经过大量计算,再从中做出选择。回答这个问题不只是选一种科学家偏爱的解释,更是要构建宏观背景,即世界图像。
即便是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也会涉及到构建宏观背景的问题。比如: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人类光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如果接受了地球是圆的这个说法,我们就会不断地引申问题,比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如此一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解释宇宙其他部分的性质及地位和大自然的性质及地位。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问题,也不能只是在当代争论者提出的两个方法中选一个。相反,科学家研究的是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质。地球是一个多元化星球,这里有花鸟虫鱼、人类,还有神秘的地核。人类不仅仅是中立的观察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问题,更是与地球息息相关的生命,因为人类也是地球家园的一部分。尤其是现在,我们要从整体出发,在这幅巨大的生命地图上,将科学建议安放在正确的位置。
新发现叠加新发现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科学的发展模式。相反,哲学的发展脉络不是一条直线。哲学要应对不可预测的事件,应对生活模式改变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紧急事态。
我们不用哲学解决有固定模式的问题。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不断探索千变万化的世界有极大帮助。世界,包括人类自身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哲学永无止境。哲学的目的就是帮人类渡过当下难关。哲学与科学不是竞争关系,现实中的主流观点也与这一观点相契合。哲学的目的就是构建能够更好地将各种观点包括科学观点连系起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连结各门科学,也将科学与其它生命联系起来。那么,若观点要与时俱进是不是也要一直进行改造呢?


第二章

思想会过时吗?

抛舍过去

有段时间,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思想会过时吗?那时,我听说,在某些大学,除了近二十年的哲学著作,以往的哲学著作都不作为教学内容。当然,传闻真假难辨,但可以明确的是,这种现象或多或少是存在的。听说在美国,汽车保险杠贴纸上面写着:向哲学史说不。普林斯顿大学基尔伯特·哈曼[吉尔伯特·哈曼(1938—)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授的办公室门外贴着一份告知,对此现象作出回应。而且,“哲学史”这个专有名词,其含义已发生改变。现在,“哲学史”指的不只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哲学,还指老一辈哲学家研究的哲学。哈曼认为,就不该读这些标语,也不必把标语当真。牛津大学也流传着类似的言论。剑桥大学的朋友告诉我,剑桥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峻,但是仍让人忧心忡忡。最近,一个学生告诉我朋友,整个研究生生涯,他都没有读过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或者康德。友人叹息:“真是心碎了”。
我也心碎了。但是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心碎,也要知道那些导致这种变化的人,他们有何居心?他们对意识的工作机制有新论断了吗?他们是否也对研究数学的历史,或历史学的历史抱有敌意?在这些人看来“辉格党历史”是否是无足轻重的研究?“辉格党历史”指的是一种自我陶醉式的研究,其含义是过去是为了灿烂的现在所做的准备,这一观点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突然流行开来。
对上述观点感到惊讶的同时,我回忆起撒切尔夫人当政时(1975-90)发生的一些事情,那时削减风暴[削减风暴指的是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政策。]首次席卷伦敦的大学。政府郑重地通知校方,要节省开支。校方认为,最快的办法就是停办几门学科。这样做就能让校方免于与强硬的政府陷于尴尬的对立局面。当时“卓越研究中心”这一说法正流行,停办几门学科也可以与“卓越研究中心”的神秘性相契合。“卓越研究中心”应该建在实力雄厚的大学,因为在这些大学某些学科的研究已经相当完善,不需要其他科系予以协助。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在英国,所有物理学研究集中在曼彻斯特大学,所有经济学研究集中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所有哲学研究(如果仍有必要)集中在牛津大学。


哲学已没落?

哲学已没落的说法已成势头。哲学系规模小,确有一些大学已停办哲学系。英国有八所大学停办哲学系。(纽卡斯尔大学于1986年停办哲学系,此外冶金学和所有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学科一同停办。)哲学系接二连三终止教学,这未免有些过分。惊讶的是,没有人站出来批评停办哲学系不符合常理。没有人声援哲学这门学科非常重要,有必要在大学开设哲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停办哲学系,大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我将在本书阐释这句话的意义。
心中怒火难以平息,我给很多当时声名显赫的哲学家写信,敦促他们,“做点什么吧,给《泰晤士报》写信吧(当时确实有人这么做了)。让大家知道哲学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多少人响应。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阿尔弗雷德·艾耶尔[阿尔弗雷德·艾耶尔(1910年10月29日-1989年6月27日),英国哲学家,因1936年出版的《语言、真理与逻辑》而闻名于世。]。他有一本书,名叫《语言、真理与逻辑》,书中劝告广大知识分子,哲学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还有两封回信让我瞠目结舌,我没留着这两封信,因为我非常生气,但是我还清楚地记得信中内容。
第一封信来自牛津大学著名哲学家迈克尔·达米特[迈尔·达米特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分析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等领域。他是20世纪反实在论和数学哲学中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保留过时迂腐的学科才是错的。他认为,哲学是一门严肃且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哲学只能在适合哲学本身的高度进行研究。用非专业方法研究哲学就是做无用功,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达米特所说的“合适的高度”显然来自他之前写过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说的是随着“现代哲学研究的逻辑和分析体系”的崛起,“哲学研究的对象”得以最终确立。分析对象就是分析思维结构,因而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分析语言。如我所料,他认为语言学分析对技术的追求越来越多——更像核物理学研究——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胜任。
第二封信同样来自牛津大学——这封信更是火上浇油,因为它来自一位我非常看好的哲学家——彼得·斯特劳森[彼得·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森爵士 (1919年-2006年)英国哲学家,语言哲学牛津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观点着实跑题太远。斯特劳森说他不同意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哲学关乎社会发展,所以哲学应该得到重视。斯特劳森认为,这就是在贬低哲学:发展哲学是为了哲学本身,重视哲学也是为了哲学本身……他好像没有理解,我的观点并非围绕哲学本身的价值,而是现在谁会得到研究哲学的机会这种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牛津真是够了。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