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
书名:丰田&软银从0到1的思考法 一月人气:22
作者:〔日〕林要 一周人气:7
定价:42 元 总数人气:694
ISBN号:978-7-218-13435-2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19年5月  
开本:32  
页数:176  
装帧:平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作者在丰田汽车公司参与新车开发的全过程。起先,作者因精湛的技术被提拔赴欧进修,依靠独特的“从0到1”创新思考理念归纳出40项规则贡献给团队,并取得显著成果。而后,他又担任丰田汽车总公司开发经理,...

作者简介

〔日〕林要(Hayashi Kaname) 1973年生于爱知县,在东京都立科学技术大学(现首都大学东京)学习期间,曾沉迷于航空系的“创造”与“飞行”。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丰田公司,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F1的开发人员赴欧深...

评论选读

作者职场经历丰富,曾任丰田和软银公司管理者,以一位职场人和创新者的视觉书写本书,对广大工作者来说,借鉴度高。

作品目录

第1章 “失败”的对面就是从0到1
 01.因为不是“精英”所以才有机会
     02.“浅薄”是美德
     03.“出头的椽子”会被提拔
     04.不要逃进“谦虚”中
     05.变成制造混乱的“鲶鱼”
     06.破除恐惧这一“障碍”的方法

第2章 “潜意识”是从0到1的关键
     01.越是“不满”,就越能走向从0到1
     02.“限制条件”正是灵感之源
     03.专业的“外行人”最强
04.只有“快感”的前方才会出现从0到1
05.“偏颇的经验”产生从0到1

 第3章 只有“灵感”不能实现从0到1
01.“组织”要拿来使用
02.“强人所难”才有机会
03.领导力的根源是热情

第4章  “细节”是从0到1的发动机
01.“目标”决定从0到1的成败
02.“细节”是从0到1的引擎
03.在“有计划”与“无计划”间前进
04.“市场观”是从0到1的武器

第5章  “效率”抹杀从0到1
 01.危险词语——“效率”
 02.“没有失败”是危险的征兆
03.“语言”无力
04.不要相信用户的“话”

精彩章节

第2章 “潜意识”是从0到1的关键

01   越是“不满”,就越能走向从0到1
——“不满”“不协调”中隐藏着令人吃惊的从0到1

“不满”是重要信号

很多人的内心都充斥着不满,我们一般会给这样的人负面评价。
的确,我们讨厌无论做什么都抱怨、不满的人,工作上总是抱怨的人不会取得惊人的成果,经常抱怨就是在向自己持续灌输消极情绪。虽说如此,但我们不该否定我们感觉到的不满的本身,世人常常说要“理性思考”“理性不满”,但在精神层面上的这种“合理的不满”并不常见。更确切地说,越是能够感觉到这种不满的人,就越有可能实现从0到1。
“感觉不满”是灵敏地感知人世间“不协调”零件的证据。这是一种灵敏的感受。我们感到“少了什么”“多了什么”都是因为出现了不合理、不方便的与当下不符的情况,因此才会觉得不满或不协调。只要我们将那个少了或者多了的“东西”变成最适合的形式就好,况且当你能够消除不满或不协调时,就能做到从0到1。
这么说来,不满或不协调是从0到1的重要信号。
为此,我很珍惜日常生活中感觉到的不满或不协调。例如,我非常讨厌不知为何变得厚实的钱包,如果是因为里面装了太多钱才变得厚实起来还好,可里面明明没有钱,只是因为银行卡或者其他东西让我的钱包厚实了起来罢了。变厚的钱包很重,放进裤袋中也不好看,尤其是带钥匙扣的钱包更是麻烦。最糟糕的就是钱包丢的时候,必须和四面八方取得联系,去办理各种麻烦的手续,还要去银行、信用卡公司……挂失原证件且重新办理各种新证件(包括驾驶证)等。所以,每当我手里拿着厚实的钱包时,心里总是感觉不安。

向下挖掘“不满”就会产生灵感

一天,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我为什么非要带着钱包走路呢?”于是,我突然意识到,那是因为我不能证明“自己就是自己”。
这是怎么回事呢?
银行里存着我的钱,但是,我不能证明有银行账号的“林要”和现在正在饭店收银台付款的我是同一个人,所以,我只能带着现金到处走。为了证明我和在信用卡公司注册的“林要”是同一个人,我也要带着信用卡走路。带钥匙也是这样,就是为了证明房主“林要”和我自己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如果不依靠“现金”“信用卡”“钥匙”等物品,我仍有办法证明自己,我就不需要带这些东西了,那样的话,只要用我自己的身体作证明就好了。如果能够想到比银行更加方便、安全的技术,我的不满就能得到完美的解决,我不知道全世界的人是否都有这种意识,但肯定会有与我想法相同的人。
这就是从0到1的开始。
认准这一点的我,开始验证已有的认证技术问题,并为解决此事而申请特许,我还为此制订了商务计划,准备在软银学院进行研讨。我不擅长站在人前讲话,也不擅长举办研讨会,但这次的研讨会是从我自己的切实情感出发的,我能带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讲述,而且孙正义校长也会莅临研讨会,还会选择其中的企划案做商业研讨。
这一商务计划初期需要巨额投资,因此我放弃了以公司为单位的实施计划,但是这一研讨却在软银学院获得了优秀奖。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因为我的不满或感觉到的不协调而完成的事业计划,与他人产生了共鸣。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提案与以市场分析为基础的事业型提案之间的差异。

不要认为“就是这样,没办法”
平时工作中也一样。我很喜欢汽车,只要有机会,不论什么样的汽车我都会乘坐一下,这不仅会令我产生激动、快乐等积极情感,也会让我想办法去消除产生的不满、不协调等消极情感。当然,我还会在平日里思考“怎样才能消除不满”的方法,这为我在丰田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在Pepper时也是如此。成为开发主管的我,曾因亲自体验机器人而耗费了大量精力,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我的体验是“好可怕啊”“虽然技术很厉害,但是我可不想用它们”。所以说,如果我不去体验,我就不会真实地感受到Pepper究竟是怎样的机器人,也就不知道它是否能够被市场所接受。
所以,不要否定不满。那种不重视自己感到的不满,而且还深信“就是这样,没办法”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感到不满而焦躁不安,那只不过是人生中的负面情绪而已,重要的是要以自己感觉到的不满或不协调为契机进行思考:为什么我会产生这种不满?怎样才能消除这种不协调感?

个人的“不满”与“不协调”最重要

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就是个人感到的不满与不协调。我的“钱包”或许是个好例子。
“注意到这件事的只有我自己。”
“可能是在意过头了。”
“我可能是疯了。”
正是这些你所感到的不满、不协调背后,才隐藏着他人没有发现的启示。而这才是通向从0到1的最宽阔的“道路”。如果个人感到的不满或不协调都是内心深处的表现,那么其他人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如果能以自己感到的不满或不协调作为线索,察觉到大家感受到的不满或不协调,并找到消除它们的办法,那很多人都会因此感到高兴。
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你的人生就会改变。我们每天都会在生活中感受到无数的不满与不协调,每一个不满都是“珍宝”,我们能从中拓展出很多想法。而令人吃惊的从0到1就隐藏在其中,光是想想就令人兴奋不已。

02  “限制条件”正是灵感之源
——“自由场所”没有从0到1

有“制约”,大脑才会工作
没有自由就不可能发挥创造性。
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在进行创造时最重要的就是“制约条件”。明确这一点是发挥创造性的第一步,最初让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是某位汽车设计师。那时我正在丰田担任雷克萨斯LFA的负责人,我希望他能做出前所未有的帅气设计,于是就告诉他“不要考虑技术条件,请你自由思考”。我希望他能摆脱制约条件,自由地发挥创造。我认为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样工作起来应该很容易,他一定会设计出前所未有的产品。然而,设计工作并不顺利,我等来等去都没等到设计图,就在我感到惊讶时,设计师一脸为难地找到了我,并且对我说:“请多少给我一些技术上的制约条件吧。”
这让我很吃惊。
曾经是空气力学工程师的我,经常会与制约条件作斗争。正因为我体会过制约带来的束缚,所以我才想让设计师不受任何制约地进行思考,然而,设计师却希望要“制约条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但当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时,我终于明白了,我就是因为受到了制约,才最终想到了办法。
对于空气力学工程师来说,汽车就是制约条件。比如,汽车必须要有载人空间,当你从侧面去看乘用车时,它的中央部位一定是隆起的,以空气力学的观点来说,这是产生浮力的形状。然而,LFA却要求我利用空气力学将车体压制在地面上,产生一定的下坠力,而中央隆起的形状正是这一要求最大的制约条件。
正因如此我才会动脑思考。
如果找不到解除这种制约的办法,我就寸步难行。换言之,就是要强迫自己以制约为起点进行思考。比如,让汽车产生下坠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装尾翼。但是,想要将LFA变为超高级汽车的想法并没有得到首席工程师的同意,于是,我建议加装活动尾翼。如果这样做的话,车辆后方产生的下坠力会破坏车体平衡。为了让整辆车都产生下坠力,只能利用车体与地面间的气流。
就这样,多个叠加的制约条件使我的“思考点”得以固定下来。而我的大脑在承受各种压力的情况下持续运转,最终想到了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人的大脑没有适当的制约条件,就不能确定“思考点”,也就不知该做什么。
由此,我深刻认识到:制约条件才是创意的源泉。虽然我要承受制约之苦,但仔细想想,正是因为受到制约,我才会用脑努力思考。

着手进行从0到1时,首先要明确“制约条件”

当我接到新的工作时,我一定会从明确的制约条件开始着手。特别是在从0到1的创新中,必须要有制约条件。从0到1没有前例可循,看上去很自由,似乎存在一切的可能性,但是,其结果则是:如果构思方向不定,项目就会偏离正轨。
在Pepper研发的最初期,我曾经陷入过这种状态中。孙正义社长赋予我的“普及与人心灵相通的人形机器人”的使命极具魅力,我在构思上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工作人员也在构思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感觉到,工作极为复杂。我们将关注点放在了“与人心灵相通”上,因此想出了“能与对方对话的机器人”“带有感情的机器人”等主意。而有人将关注点放在“普及”上,于是就出现了“帮忙做家务的机器人”“能够从冰箱里拿出啤酒的机器人”“能够看家的机器人”。总之,我们想到的都是有利于销售的机器人。
这些想法都很有魅力,但要是将这些想法全都集中起来,就变成了“铁臂阿童木”。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梦想企划”。

“制约”不是脚镣,它是灵感的发射台
 
于是,我决定提出明确的制约条件。
“现在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极限在哪里?”
“要被市场接受需要什么?”
“可能投入的成本与开发经费是多少?”
“在投放市场的时限到来前,我们能做什么?”
当制约条件被明确提出后,我们发现,现阶段“能做的事情”竟然那么少。
迄今为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没有出现过能自主工作(不用人在旁边操作或监视,自行进行工作)的大型机器人。要设计出与人大小相同,并且装载大型发动机又不会危害人类的机器人,这实在是困难。如果想要一下子就设计出能够做家务的“有用机器人”,那是很不现实的。最开始时,我们要以设计出安全并且能够自主工作的机器人为目标。
另外,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能让机器人拥有“意识”,要想让它们能够和人类交流也是很困难的,而且这里也存在着制约条件,但是,我们必须要在这些制约条件下创造出“能够与人心灵相通的机器人”。于是,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与人心灵相通?”世界上有“给汽车、自行车起名字的人”“和玩具说话的人”。汽车、玩具并不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想法,但还是有人像对待人类一样对待它们,因为这些人的觉得他们能够与汽车、玩具心灵相通。
那么,人类什么时候才会对物体产生那种感觉呢?
那是在人们“痴迷”的时候。我就是会对汽车、自行车而痴迷的人,所以我非常清楚那种感觉。在我真心喜欢上某辆汽车时,它在我内心中就不单单是零件构成的集合体,而是能够与我心灵相通的“朋友”。
既然是这样,那我就要让大家喜欢上Pepper。
在人们觉得Pepper可爱﹑有趣时,人们就会爱上Pepper。当这种经历反复累积后,人们就会感觉到与它心灵相通。要想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高级控制功能,就要有能够承载这种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但目前还没有人关注过这一面。所以,我确信“这是没有先例的构思,一定会有机会”。于是,Pepper的概念就这样一点点明确了起来,这一构思正是在现有的机器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强烈的制约条件下产生的,所以,我认为制约才是创造的源泉。
高品质的创造只有通过明确的制约条件才会发挥出来。如果因为找不到构思的头绪而感到迷茫,就彻底调查制约条件吧,并且明确“能做的事”有哪些。那时我们才会在有限的条件中绞尽脑汁、开动脑筋,找到突破口。
制约条件不是“脚镣”,它是灵感的发射台。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