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
书名:粤派传媒批评 一月人气:29
作者:陈桥生 一周人气:7
定价:88 元 总数人气:705
ISBN号:978-7-218-14843-4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开本:16  
页数:296  
装帧:精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粤派传媒评论》是“粤派评论丛书”之一种,是一部真实记录60年来广东媒体介入当代文学批评、推动当代粤派文艺引领全国潮流辉煌历程的厚重之作。全书约30万字,分为13章,以标志性文艺批评事件的来龙去脉为核心,按...

作者简介

陈桥生,1971年生,江西遂川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粤派批评·陈桥生工作室”负责人。现供职于羊城晚报社。出...

作品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以《唐诗小札》为例
第一节 对诗词欣赏中突出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新形式的尝试
第三节 《唐诗小札》的成功秘诀
第四节 《宋词小札》得风气之先
第二章 寓艺术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以秦牧《艺海拾贝》为例
第一节 用散文体写就的文艺随笔集
第二节 典型的媒体话语
第三节 趣味的文艺理论
第四节 对艺术技巧的倡导
第三章 典型、批评方法及其他:关于小说《金沙洲》的交锋
第一节 在浓烈的火药味中展开
第二节 走上歧路的批评方法
第三节 典型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
第四节 最好的不等于唯一的
第五节 不要把复杂的生活标签化
第六节 作者必须及时以作品参加战斗
第七节 典型形象——熟悉的陌生人
第八节 “用生命之光,为后来者照亮通向文学之路”
第四章 流行音乐与媒体的共生共荣
第一节 音乐茶座里的风波
第二节 对原创音乐的自觉追求
第三节 新媒体春风中的合奏
第五章 “裸女”的突围与超越:关于唐大禧雕塑《猛士》的争议
第一节 英雄而“裸”骤起风波
第二节 女教授放弃了反驳
第三节 裸,还是不裸?
第四节 裸体艺术:从禁忌到辉煌
第六章 一场诗歌界的思想解放: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第一节 咬破朦胧诗的小孔
第二节 在新的崛起面前
第三节 “你忘记了,别人也会记得”
第七章 打工文学如何长大成人:致敬那些曾经存在的打工刊物
第一节 “打工文学的一朵报春花”
第二节 平庸不可怕,就怕批评跟着平庸
第三节 一种文学的存在
第四节 从众声喧哗到理性沉淀
第八章 文学需要批评:有感于“广东文学无批评”的讨论
第一节 回到文学批评本身
第二节 虚假的辉煌或孱弱的现实?
第三节 无批评或无作品?
第九章 从文艺的现场出发:有感于一首诗所引发的讨论
第一节 研讨会不欢而散
第二节 零度写作与类型化写作
第三节 有效的写作或过度的阐释
第四节 从论争状态到创作状态
第十章 岭南画派该画句号还是分号?
第一节 “岭南画派”概念浮出水面
第二节 岭南画派的终结与超越
第三节 “后岭南”的破与立
第四节 我思故我在
第十一章 旁观的介入者:关于“文化大家重估”系列报道的反思
第一节 高估与低估
第二节 云端里看人间
第三节 “去魅”与“去昧”
第十二章 将“粤派批评”的名字写进新时期文学史:记“粤派
批评”大讨论始末
第一节 凝聚共识吹响集结号
第二节 超越岭南向全国发声
第三节 构建岭南的批评话语
第四节 在地域上的外延
第五节 在领域上的拓展
第六节 一套文丛梳理百年文脉
第七节 一个工作室直面新时代
第八节 “粤派批评”,在路上
第十三章 在文学之巅坚守媒体批评的独立:以“花地文学榜”为例
第一节 评奖是坚守文学的一种方式
第二节 “花地”,请继续美丽下去!
第三节 新闻化、人文化、活动化的突围之路

精彩章节

刘逸生,一位主持《羊城晚报》副刊近十年的诗词名家;《唐诗小札》,一部首先连载于报纸,继而结集出版,至今再版十余次的名作。他和它,都是岭南传媒的骄傲。
曾经,这本书伴着无数上山下乡的知青横穿过知识的荒漠,也被古典文学研究者视为“鉴赏学”的先驱。其影响之大,直至它首刊于《羊城晚报》40余年后,仍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全国最有影响的20种粤版图书”。而它的作者刘逸生,更因此成为许多人的文学导师。
《唐诗小札》最早作为一个栏目,从1959年10月31日开始,在《羊城晚报·晚会》副刊连载,大约隔两天就见报一次。其内容是选取一些著名的唐诗,用评析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以增加读者对唐诗欣赏的兴趣。
说起《唐诗小札》这个新专栏,刘逸生后来回忆,乃是源于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匡的提议。1957年10月1日《羊城晚报》创刊后,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向《羊城晚报》的负责人作了指示,要求《羊城晚报》更多地注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对新闻报道如此,对副刊的内容也如此。《晚会》应该办得更多姿多彩,更加生动活泼。为此,王匡提出《晚会》可以刊登一些介绍如何欣赏旧体诗词的文章,这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之一。就是这句话,给了当时担任《晚会》版主编的刘逸生以启示,也壮了他的胆,于是才有了这组文章问世。

第一节对诗词欣赏中突出问题的回应

《唐诗小札》是为适应报纸的工作需要出现的,更是对其时文化界现实问题的回应,准确说,是为解决唐诗注本、唐诗欣赏中的突出问题应运而生的。
刘逸生在《唐诗小札写作的缘由》一文中说,他从十四五岁开始读《唐诗三百首》,但那个年代的诗歌注本,很多看不懂,注解甚至比诗还难懂。比如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对于“参”“商”二字,有注释是这样的:“左传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连句读都没有,遑论其他,一般的读者如何能看懂?
刘逸生认为,当时的注诗过于追求“无一字无来历”,与其叫“注脚”,不如叫“溯源”,大量引用先秦两汉的古书,初学者很难看得懂,反而产生越看越糊涂的感觉。总之,多数都不能解决自己的难题。事实上,“溯源”并不能解决注解的问题。比如,初学者可以不知道“参”“商”出于《左传》,但应该知道参星是冬天出现的,商星则是夏天出现的。参星升起的时候,商星就沉入地下;而商星升起的时候,参星也沉了下去。这才是天文现象的实际。这样理解,初学者才懂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意思。
可惜这样的注解实在太少。当时文坛上似乎存在着一种风气:很多学者总想把古人诗里每个字的来历都找到最早的依据,以免人家笑话自己没有学问。而刘逸生说:“除了典故的出处不能不引用原始的材料之外,其他语词的注释是不须如此严格的。更重要的倒是注得通俗明白,最好还加上串解,让读者对照着看,不但诗意了然,而且也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他决心“用读书札记的方式,将唐诗注释、串解与鉴赏打成一体”,深入浅出地将读者带入唐诗的殿堂。
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是《唐诗小札》诞生的直接诱因。回应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王匡在为此书初版作序时说:“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对一小部分唐诗作了通俗讲解,主要是帮助一下青年人认识旧体诗。这个目的,显然是达到了的。但是,当我们一篇篇地读下去,又觉得它像一篇篇美丽的散文诗(或诗的散文),使人沉浸于一种美的感受中。这也许就是通俗化作品的长处:把不懂的解懂了,使死了的句子活过来了,把模糊的弄清楚了,把曲折的搞顺畅了,把生硬的典故像钉子样拔除了,使深不可测的变成一目了然了……这样的情况,总不能不给人增加一种快乐和美的感受吧。”
“札”是杮札的省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刨花。刘逸生以“此物很零碎,并无大用,是大匠们所擦弃的”,故将书名标为“小札”。事实上,他把百十篇古诗加以通俗的诠释,使得对古典文学阅读和欣赏感兴趣的现代读者能读懂读通,本身就是件非大匠不能为的事。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