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
书名:疍民历史文化与资料 一月人气:5
作者:吴永章 夏远鸣 一周人气:7
定价:130 元 总数人气:800
ISBN号:978-7-218-13257-0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19-10  
开本:16  
页数:368  
装帧:精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疍民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族群,疍民的发展历史久远,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明清,及至现代,都有疍民的发展痕迹。在历史上,疍民曾盛极一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疍民曾...

作者简介

作者:吴永章,中南民族大学教授,著有《黎族史》、《〈异物志〉辑佚校注》、《岭南杂事诗钞笺证》等。     夏远鸣,博士,嘉应学院老师。

评论选读

本书是第一本较为全面系统论述疍民历史的专著,首次将疍民的相关文献史料辑录整理出版,填补了疍民史专著及岭南疍民资料汇编的空白,具有开创性。作者在书中对史学界关于疍民族属及其迁徙问题的传统学术观点,有所突...

作品目录

前言
上编北蜑——长江流域的蜑民

一、先秦时期的吹竽“但”与“巫诞”
二、两汉时期的“巴郡南郡蛮”
三、三国时期的“诞”
四、两晋时期巴地的“夷蜑”
五、南北朝时期的“蛮蜑”
六、隋唐五代的“巴蜑”
七、入宋后关于“北蜑”的记载


下编南疍——岭南疍民

第一节“南疍”渊源
一、新石器时代岭南贝丘遗址的贝丘民
二、汉代岭南“断发文身”越人的一支
三、汉唐时期的“采珠民”与汉晋的“鲛人”

第二节隋唐宋元时期的岭南疍民

一、主要史实
二、疍民社会

第三节明清时期的岭南疍民

一、分布
(一)广东地区
(二)广西地区
二、日常生活
三、经济生活
四、社会生活
五、文化生活
六、明清当局的统治政策

第四节结论——“北蜑”与“南疍”的异同

一、“北蜑”与“南疍”之异同
二、研究蜑民史对研究岭南历史及其文化的意义

精彩章节

上编北蜑——长江流域的蜑民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支不同地域、时代、文化、族属的蜑人。一为鄂、川、湘、黔边区的蜑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一为两广、海南岛及福建等地的疍人,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韩江流域及沿海地区。因南北地域差异,我将前者简称为“北蜑”,后者则概名为“南疍”。
一、先秦时期的吹竽“但”与“巫诞”
历史文献关于“蜑民”的记载,首见于汉代《淮南子·说林训》:“使但吹竽,使氐厌窍。”我认为此“但”即指“蜑民”,虽字有别而音相同,其实一也。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杨武泉认为:“《文子·上德篇》此句作‘使倡吹竽’,可知‘但’为‘倡’之讹,不得视为族称。”杨武泉:《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3页。我认为杨说值得商榷,理由有三:
一是“但”与“氐”为南北不同民族。两者都是族类称谓,且分为南北两地,故从行文言,“但”与“氐”是极为对仗的,而“倡”与“氐”相排比,则不伦不类了。因“倡”是指人的职业,“氐”则为人的族群,两者是不相称的对比,为行文之大忌。
二是“竽”为笙类乐器,南方民族有史以来长期流行。《周礼·春官·笙师》:“掌教吹竽笙。”早在先秦时期,楚人已喜以笙为乐。1937年湖南楚墓曾出土葫芦笙一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葫芦笙四件。唐宋以后,关于南方少数民族用笙的记载不胜枚举。迄今,竽笙仍是南方众多少数民族的笙管乐器。可证“使但吹竽”之载可信。
三是《文子》一书,相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唐代柳宗元《辨文子》一文,已指出:其旨意皆本《老子》,但有剽窃他家而意绪文词互相抵牾之处,殆出后人所增益。可证《文子》一书多为后人伪托增益,故以《文子》证汉代淮南王刘安所纂《淮南子》之讹,其法不可取。恰好说明增益者不解“但”为何物,误以为“倡”为乐者,故以意擅改之。
结论是:汉代以前已有“但”之族名。因先秦时,岭南尚未开通,限于河山之隔,故此“但”当系指“北蜑”,而非“南疍”,即主要指活动于长江流域的蜑人。
先秦文献中,还有关于“诞”的记载。据《后汉书·南蛮列传》注引《世本》曰: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

此记载的重要意义有三:
一是《世本》是先秦重要史籍之一。据刘向《别录》云:“《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换言之,《世本》应为先秦史官所作,所记之事止于春秋,秦、汉间事为后之好事者所续补,可证“诞”名渊源之早。
一是点明“诞”为“廪君之先”。换言之,从族别言,“诞”至“廪君蛮”再至土家族,其传承关系,一目了然。
一是从地域言,“诞”活动于“巫”地,即长江峡中地区,这与后世两晋、南北朝“蜑人”活动地域不谋而合。


二、两汉时期的“巴郡南郡蛮”
先秦时期的“巫诞”,繁衍而成“廪君”。
秦代,巴中的“巴氏”,为“蛮夷君长”,臣服于秦。
汉代,发展演变为“巴郡南郡蛮”。按:巴郡,今川东境;南郡,今湖北西南部地区。其主要地区为川、鄂边境。总之,“峡中蜑”是其主要族属。
关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后汉书·南蛮传》(卷八十六)有专门记述: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汉兴,南郡太守靳彊请一依秦时故事。
至建武二十三年,南郡潳山蛮雷迁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讨破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蛮是也。和帝永元十三年,巫蛮许圣等以郡收税不均,怀怨恨,遂屯聚反叛。明年夏,遣使者督荆州诸郡兵万余人讨之。圣等依凭阻隘,久不破。诸军乃分道并进,或自巴郡、鱼复数路攻之,蛮乃散走,斩其渠帅。乘胜追之,大破圣等。圣等乞降,复悉徙置江夏。灵帝建宁二年,江夏蛮叛,州郡讨平之。光和三年,江夏蛮复反,与庐江贼黄穰相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寇患累年。庐江太守陆康讨破之,余悉解散。

从上述记载可作出如下结论:
(1)“巫诞”至“廪君蛮”至“巴氏蛮”至“巴郡南郡蛮”,一脉相承,发展过程十分清晰。
(2)“巴氏蛮”统一巴中地区,“是为廪君”,“廪君蛮”崇奉白虎为图腾。
(3)东汉时,迁“潳山(今湖北长阳)蛮”、“巫(今重庆巫山)蛮”于南郡江夏地区,使“廪君蛮”势力发展壮大。
还需指出的是,先秦的“巫诞”在汉代则称作“巫蛮”。如,上述《后汉书·南蛮传》(卷八十六)的“巫蛮”许圣;《后汉书·和帝纪》载:永元十三年(101)十一月,“巫蛮叛,寇南郡”。次年,“夏四月,遣使者督荆州兵讨巫蛮,破降之”。可见从先秦迄汉,峡中巫山一带一直是蛮蜑活动的重要地区。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