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
书名:主体的实践 一月人气:2
作者:周峰 一周人气:4
定价:12 元 总数人气:595
ISBN号:9787218108438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  
开本:32  
页数:120  
装帧:平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丛书立足于领导干部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困惑,选择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六篇经典文献,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人的解放、共产主义、女性理论、改革逻辑”等问题...

作者简介

周峰,哲学博士,中共广东省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培养工程”、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州市重大行政...

评论选读

《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第二辑(6本)坚持深入浅出的思想分析,直面现实的问题导向,小品文的写作风格,清新悦目的装帧设计,幽默风趣的手绘漫画,打造出领导干部和普通大众爱读、能读、好读的经典小书,让读者在愉悦的...

作品目录

导言
一、不理解实践的费尔巴哈
二、思维的真理性
三、主体与环境的互动
四、费尔巴哈的宗教意识
五、人的本质是什么?
六、新唯物主义的出场
七、哲学观的变革

精彩章节

                    导 言
845年,马克思遭到法国政府的驱逐,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在这里,他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但生前并未发表。43年后的1888年,这一文本才作为一篇附录,发表于恩格斯创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之中。此时,马克思已经逝世5年之久。为何发表这么晚?恩格斯说,“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也的确如此。
不过,由于《提纲》对实践的强调,使得这一文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就明显高于其他著作,以至于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面对马克思的《提纲》,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曾经这样感叹道:“《提纲》的各条,犹如短暂的火花,让走近它们的每一位哲学家都眼前一亮。然而,众所周知,火花只是眩目一瞬,却不能照明通途:在漆黑的夜晚,要想给划过的闪电定位,是何其困难之事。总有一天,我们不得不表明,这十一条看似透明的提纲真的就是一团谜。”似乎真是如此。
自《提纲》公开问世以来,关于《提纲》的解读著作就不胜计数,以至出现多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提纲》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难解的文本之一。
今天,我也想尝试对这个只有1400字的文本,进行一番自己的读解,也期望能够再度奉献一些火花,点燃人们的研究热情。
本文的写作,将不会按照马克思自己编撰的顺序来条条解读,我会稍微打乱马克思既定的编号顺序,按照自己的逻辑来进行重新编写。这样可能会有点“大逆不道”,但此种做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已经屡见不鲜,而且别有一番风味。[=BD(]一、不理解实践的费尔巴哈[=]一、不理解实践的费尔巴哈
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谁是费尔巴哈?马克思曾经非常心仪的思想导师。但是,这个思想导师只是暂时的,从《提纲》开始,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费尔巴哈在被马克思恩格斯批评得体无完肤之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具体对费尔巴哈的了解,可参见我的另一部著作《历史真相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如是读》,其中有对他的部分介绍。
这里,就不再做详细介绍。
这一部分,我想把上述《提纲》的三条放在一起分析。原因在于,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唯物主义,若不能从实践去理解,顶多是机械反映式的唯物主义。但是,这种机械反映式的唯物主义,却不如能动的唯心主义。换句话说,唯心主义在历史上一直是高姿态的,而唯物主义,则很低下,不上台面。
幸亏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把这种颠倒的局面再度颠倒过来,并给予其坚实的实践基础。
怎么说明?我们把这三条可以细分为几个小问题。
其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有共同的缺点。
镜中的客体请注意,这里不是特指某种唯物主义,而是“一切唯物主义”,他们把“对象”、“现实”、“感性”都当作纯粹的客体去理解,而且是直观式的客体。什么是“对象”、“现实”、“感性”?一般人看到这些概念就犯迷糊。实际上,这些概念不过是欧洲哲学的普遍用语,马克思把这三个范畴拿过来并用,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人所面对的对象世界——即客体。换句话说,“对象”、“现实”、“感性”即是对象世界——客体。客体,就是主体——人所面对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
什么是直观?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你看到苹果树,就认为它是苹果树,你看到张三是一个男人,那他就是个男人,等等。
这都是我们非常自然的生活常态。
但是,马克思也许会反对这样看世界。
他会说,对象世界固然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但这是简单直观的反映而已。就像哲学教科书中所说,这不过是一般的刺激反应性,或者说就像照相机照相,看到什么就按个快门把它照进来,然后再洗出来而已。
这样的看法,没什么意思。
因为,你看到的,只是世界的现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所以,你看世界的方式错了!
不可能吧?!难道我们看到的太阳、星星,牛、马,男人、女人,花草、树木,等等,不是它们(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样子?我们不是天天生活在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世界里吗?
难道我们照相存下来的记忆都不对?!
不是。
马克思不会说这不对,但他会说:同志们,你们这样看世界过于简单了。这固然是唯物主义看世界的方式,但显然过于朴素了,不够深刻,没有切入看世界的本质。
关键就在于,怎么“看”。
恩格斯后来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总结出唯物主义发展经历的三种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他还说,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缺点就是孤立、静止、形而上学地看世界,不能以联系和发展的方式看世界。这些观点,其实就是来自于马克思的《提纲》。
我们必须注意,在第一条里,马克思专门加黑的字体:“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马克思认为,以前所有唯物主义如此简单地看世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似乎我们看到的世界从来不与人本身发生联系,这种观点太幼稚,过于哲学化了。
其实,马克思会反问:如果世界没有人,没有现实的人,没有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面对的世界还会是这样的吗?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对象世界会如何存在?
在他看来,主体人所面对的物质世界,不应该像旧唯物主义规定和理解的那样,仅仅“物质”式地反映,应该从主体人的实践出发去理解,这样才能理解对象世界的来龙去脉和本质。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