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类
书名:餐馆 一月人气:2
作者: [英] 威廉·席特维尔著 吴慈瑛译 一周人气:2
定价:59 元 总数人气:557
ISBN号:978-7-218-15160-1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22-3  
开本:32  
页数:278  
装帧:平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是英国美食作家、评论家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个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一个餐馆就是一座文化博物馆,英国著名...

作者简介

威廉•席特维尔,英国重要的美食作家,《维特罗斯饮食》屡获殊荣的资深编辑,BBC《厨艺大师》常驻评委,以尖刻的美食评论著称。他发表过三本关于食物的著作:《100份食谱串成的美食历史》《蛋与无秩序社会》《那些...

评论选读

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本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 从古罗马人到奥斯曼帝国到中世纪的英国;从咖啡馆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到英国工业革命; 从孟买不列颠尼亚餐厅到美国潘尼思之家到伦敦...

作品目录

1.古罗马人  1
2.奥斯曼帝国  14
3.伊本·白图泰的遗产  28
4.中世纪的英国  41
5.咖啡馆革命  55
6.法国大革命  71
7.英国工业革命  85
8.卡雷姆与《新巴黎指南》  101
9.维多利亚时代  115
10.孟买不列颠尼亚餐厅  130
11.玉米卷制作机的发明  141
12.战后的英国  154
13.回转寿司的发明  172
14.伦敦流浪儿餐厅  187
15.美国潘尼思之家  205
16.伦敦必比登餐厅  220
17.贝尔纳·卢瓦索之死  238
18.外出就餐的前景  255

精彩章节

战后的英国

英国逐渐从战争引起的资源匮乏中恢复过来后,外出就餐成了英国平民眼中新潮的消遣方式。人们远离了恐惧、忧虑、痛苦与危险的阴影后,用已故旅游协会创始人维克多·米德尔顿的话来说:“即便是长途马车旅行,也像是一场充满期待的奇妙魔术与刺激冒险。”
在这个时期,看到食品杂货店里摆放的香蕉都是如此的令人兴奋,更别说光顾餐厅了。如今很难想象,无须谨慎地经过战场前线的沙袋工事就能进入餐厅,也无须一边吃着饭,一边做好随时逃到远处防空洞的准备,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
不过,身处 21 世纪相对舒适、安定与优越环境中的我们,回过头瞟一眼 20 世纪 40 到 50 年代的英国餐饮情境,应该会觉得单调乏味,甚至很糟糕。即便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一些当代作家仍难以释怀,对此进行着无情的批评。
例如一次突然出现的骂声 — 1962 年 12 月 22 日夜晚,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节目预告列出了当天 11 点 40 分停播时间前最后一档节目的安排:于晚上 10 点 50 分播出《就在那一周》。由大卫·弗罗斯特主持,嘉宾是作家伯纳德·莱文,他们所在的伦敦牧羊人丛林BBC 电视中心演播室已运营两年。莱文当晚直播的目的,是以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眼中的英国餐饮业现状。
“如果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英国的食宿产业,那就是‘令人作呕’,”他说道,“在非常时刻,也许还能用上其他词,例如怠惰、低效、欺诈、肮脏、自满、昂贵,而‘令人作呕’足以概括全部。”
他谈起近期在达特茅斯一家酒店留宿时,问店家能否在次日早晨 8 点 15 分供应早餐。对方斜视着他,发出哀叹:“您这可不是在欧洲大陆啊,先生!”
莱文的经历,与出生于匈牙利的英国作家乔治·麦克斯笔下的诙谐叙述相似。麦克斯在 1949 年发表的书作《外侨手册》中评论道:“欧陆拥有美食,而英国只有餐桌礼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甘愿施行配给制度(持续至 1953年,直至粮食供应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为止),部分原因是爱国主义与经济困难。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与期望,总好过一直对国家的餐饮服务质量感到痛苦与失望。
英国通过微薄的粮食配给,有效地防止了暴乱。官僚机构每周都积极提供配给,政府则承诺向每个成年人提供仅 4 盎司的培根与黄油,以及 12 盎司的蔗糖等食物。(尽管在这一切的背后存在许多危机时刻,例如,运输食物的商船在穿越大西洋时不幸遇险,带着船上数吨肉类、小麦与蔗糖一同沉入了大海。)
政府开办的食堂提供简朴且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态度乐观的温斯顿·丘吉尔称之为“英式餐馆”。其中一家食堂位于科尔温湾,也就是粮食部所在的秘密地点,提供售价为一先令的午餐,包括汤羹、烤红肉与蔬菜、一份布丁与一杯咖啡。
这些英国餐馆或社区供餐中心的发展,标志着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一次巨大社会变革:离家就餐的常态化。
战争期间,离家就餐的人数增幅超过一倍;1944 年 12 月,人们在家外解决了大约 1.7 亿顿饭。
《英国餐馆》的作者约翰·伯内特表示:“战争爆发前,享有特权的少数群体才会在公共场所就餐;后来,英国餐馆与工厂食堂,尤其是其中数以百万计的男女工人,把在外就餐变得平民化。”
当人们还未把食物的质量视为问题时,更注重食物的功能性。战争期间,作家弗朗西斯·帕特里奇光顾了斯温顿镇的一家这类小餐馆后,写道:那是——
一家宽敞高大的餐厅,里面的上千名食客,包括我们,得到了一顿足量的米色餐点,首先是一份米色的汤水,跟肉酱一样黏稠;然后是内含块状肉的米色肉末,以米色的豆类与少许土豆来装饰;还有米色的苹果炖粥和一种汤羹(稀粥)。这顿饭十分果腹,也十分令人沮丧。我们不禁想象着未来世界的模样——一片米色。
英国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人民的身体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健康,这要归功于量少但营养的粮食配给,以及他们比以往更大范围的活动。全国无需发展优质的餐厅,当然,也没有多余的资源或资本来发展。
人们普遍在心理上降低了对食物的期待,生理上也减少了摄入需求,因为他们的胃变小了。“君往何处餐厅”(Quo Vadis)的创立者 — 巴比诺·莱昂尼于战后重新开放了这家经营场所,至今仍然生意兴隆,并且只设置了三道菜。后来他告诉自己的传记作者:“战争与配给制大大削弱了英国人的饭量。”没人吃得下五六道菜组成的晚餐,他补充道:“人们想要的是烹饪考究、色泽诱人但份量较小的菜肴。”此外,于 1947 年开设“随想曲餐厅”(LeCaprice)的马里奥·加拉蒂也在 1960 年评论道:“我们的胃肯定缩小了……如今人们的胃口不比战争前。”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