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
书名:脱俗求真 一月人气:110
作者:林悟殊 主编 一周人气:34
定价:198 元 总数人气:1515
ISBN号:978-7-218-15734-4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开本:32  
页数:832  
装帧:精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蔡鸿生教授(1933年4月—2021年2月)在中山大学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师承中山大学历史系老一辈学者陈寅恪、岑仲勉等,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蔡鸿生教授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与中...

作者简介

林悟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中外文化交流史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摩尼教及其东渐》等,译著有《古代摩尼教艺术》等。

评论选读

继承前辈学术遗产,启发后学为人治学 纪念文章情真意切,专题文章发扬学术

作品目录

上编  思念与回忆
思念  蒋晓耘
缅怀挚友蔡鸿生先生  黄彦口述  黄玮执笔
点点碎片,款款追思
——缅怀蔡鸿生先生  姜伯勤口述  万毅执笔
缅怀鸿生学友,扬其道德文章  陈佳荣
怀念蔡鸿生先生  李吉奎
远见卓识  诲人不倦
——缅怀蔡鸿生教授  梁碧莹
情垂后学  师表流芳
——追忆恩师感人往事  李鸿生
康乐园中学读书  孔延西
求真求新的低调“大先生”
——编外学生对蔡鸿生先生的纪念  葛承雍
高山仰止  永远怀念  纪宗安
蔡老师印象  桑兵
若徒博物儒还少,绝不凌人德始尊
——追念蔡鸿生教授的文行风范  刘经富
蔡鸿生老师赠我《徐松石民族学研究著作五种》  黄铮
“此情可待成追忆”
——蔡鸿生教授著《俄罗斯馆纪事》讨论课发言  茅海建
老来事业更辉煌
——怀念蔡鸿生老师  伍跃
回忆与蔡鸿生先生的交往  韩琦
承前启后,继绝扶衰
——怀念蔡鸿生先生  李锦绣
广博精专  中外会通
——记蔡鸿生教授之藏书  方家忠  王婧
穷古今求真谛开辟新学
——深切缅怀蔡鸿生老师  程存洁
山不矜高自极天
——忆念蔡鸿生先生  陈巧丽
化棱角为旋律
——纪念“一言之师”蔡鸿生教授  蔡军剑
先生的三个剪影
——蔡鸿生教授百日祭  景怀斌
恩师如父
——纪念恩师蔡鸿生先生逝世一周年  甘正猛
心中永远的剪影
——追忆蔡鸿生老师  万毅
船靠岸与岸靠船
——回忆蔡鸿生老师的教诲  柏峰
蔡老师与学而优书店  卢瑞蔼
回忆蔡鸿生先生  董少新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深度融合
——缅怀蔡鸿生先生  周立红
蔡师教泽琐忆  张淑琼
中编  学理与方法
知人论世  脱俗求真
——学习蔡鸿生教授的潮州文化研究  陈春声
历史学的学术境界
——重读蔡鸿生先生《学境》后  张荣芳
一位阐扬义宁之学的有心人
——忆念恩师蔡鸿生先生  章文钦
海洋中国史的新视角
——读蔡鸿生教授《广州海事录》序篇的一点体会  刘志伟
心平气和谈信仰
——献给敬爱的蔡老师  林中泽
春风化雨金针度人
——蔡鸿生教授接引批评学生之原则与方法  何方耀
杨桃清妙,文章清通
——记蔡老师的三言两语一张纸  程美宝
《求识录》中再求识
——蔡鸿生先生《读史求识录》读后  姚崇新
藏六居学境  郭德焱
从《巴黎圣母院》到《尼姑谭》  陈学军
学习陈寅恪先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述及其启示  王川
下编  中西交通
古代中国与西域文明
迦腻色伽的年代补说  余太山
一个入居唐朝扬州的波斯家族  荣新江
明教三神阶考辨  林悟殊
敦煌石窟建筑起源的外来因素探渊  马德
中古粟特女性的法律地位考论
——穆格山粟特文婚约研究之一  张小贵
近代岭南学者景教研究评说  殷小平
古代中国与南海交通
英译本《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说明  郑海麟

精彩章节

蔡鸿生教授简介
1933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晋升教授,兼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并主编《历史大观园》月刊。2006年退休。2011年获“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广东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探讨下列课题:(一)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二)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三)岭南佛门僧尼史事;(四)广州与海洋文明;(五)历史研究的学理和方法。

主要著述:
1.《广州海事录——从市舶时代到洋舶时代》(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2.《蔡鸿生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蔡鸿生史学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读史求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学境》(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1年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中外交流史事考述》(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7.《俄罗斯馆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华书局2006年版)
8.《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2004年版)
9.《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8年维吾尔文译本)
10.《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尼姑谭》(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西书局2020年版)

序  言
壬寅清明,永芳堂沐浴在和煦的春光当中。窗明几净,绿草如茵,莘莘学子问道于斯,勤学于斯,学系同仁乐教于此,安居于兹。百年学系得以赓续博大持中的传统,宁静致远,书声不辍。此情此景,我们愈发感念先哲传承之功,缅怀前辈谆谆教诲。编辑出版这部纪念文集,寄托了学系对蔡鸿生教授崇高的敬意。
蔡鸿生先生1933年农历四月十七日出生于广东澄海,2021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四)去世于广州。至2022年,按照先生老家的习俗,正好九十诞辰。在学界同仁、学校同事、蔡门弟子、后生晚辈的心目中,蔡先生是一位学识闳富、探知“预流”的纯正学人,也是一位尊师重道、敦品励学、谦和低调的益友良师。2021年5月,学系决定组织编辑出版一本蔡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汇聚点滴心愫,铭记绵绵教泽,从先生的精神和主张中,我们希望继续探寻大学之道、学问之路。
我们最先向师母蒋晓耘老师请示此事,蒋老师对学系的安排表示感谢,还表示自己将撰文回忆蔡老师的一生。她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六易其稿,完成《思念》一文,回顾了蔡先生读书治学的一生,以及他对学校、学系的拳拳之心。她还叮嘱先生门下弟子及再传弟子,读书和教书是蔡先生生命之所在,希望大家的纪念文章以学术为本,继承和发扬先生的学问和精神。蔡先生平日循循善诱,善于指导学生在宽阔的学术领域探索研究,众多弟子和再传子弟们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
本书主编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林悟殊老师身上。林老师是历史学系1962级本科生,1978年跟随蔡先生读研究生。他在蔡先生指导下,从唐代摩尼教入手,探讨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华化形态,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唐代外来宗教研究学者。2021年教师节,我们前往探望林老师,恳请他主编纪念文集。林老师虽年近八旬,体弱多病,深居简出,他仍表示定将此事做好,并对文集的组稿和编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随后每收到一篇文章,林老师均认真审阅,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注释规范等等,均给出具体修订意见。
林老师建议纪念文集的标题定为“脱俗求真”,因为这四字箴言源于蔡先生对自身学术生涯的定位,也代表了后学对先生所秉承的学术品格的继承。2014年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时,《中山大学报》曾对蔡先生进行采访,请他谈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研究。当时,蔡先生反复考虑后确定采访题目为《脱俗求真的追随者》。“脱俗求真”四字出自陈先生的25字名言:“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是为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治学精神。蔡先生将自己定位为陈先生治学精神的追随者,表明了陈先生学问人格对他的深刻影响,也体现了蔡先生平生行事低调、谦卑谨慎的秉性。林老师指出,就陈寅恪先生脱俗求真的精神而言,蔡先生不仅是继承践行,为青年学子、后辈学人作出表率,也为学系的学风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作出重要贡献。我们纪念蔡先生,也正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彰显本系学风建设的成果,以“脱俗求真”四字作为纪念文集书名,应该是最合适的。书名确定之后,我们有幸请到本系系友、蔡先生早年弟子、著名书法家林雅杰先生为纪念文集题签。
编辑纪念文集的启事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之后,很快得到本系师生、校友及学界同仁的热忱回应。2021年年底,我们基本完成文稿征集,提交出版社。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回忆纪念文章,一类是学术论文。
蔡先生的同学好友、学界相知、晚辈学生以及学系年轻同事,深情回忆了几十年来与蔡老师的交往点滴,跟随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重温一位宽厚善良、淡泊名利,而又处事练达、外圆内方的学者,从少年时代到耄耋之年的一生,领悟一位胸中有世界的“大先生”(葛承雍先生语)的人生之路、学术之路和育人之路。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届系友,对蔡先生纪念文集的组织编辑给予了热情真挚的支持。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李鸿生老师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老五届”同学发布蔡先生纪念文集征文的消息,得到积极回应。各位学长深情回忆蔡先生为人为师的历历往事,令人难忘。历史学系系友茅海建教授和伍跃教授,曾撰写感人至深的回忆文章,在社会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当得知我们编辑纪念文集,他们均应允将文章收录其中。这些纪念文章均源自作者的切身体会,既有感性的描绘,也有学理的反思,反映了他(她)们在求学和治学道路上从蔡先生身上所领悟到的道理。他(她)们的笔触,也一如蔡先生那样文质彬彬,低调谦逊。
蔡鸿生先生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熏陶,他胸怀世界,视野宏阔。先生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研究领域宽广,在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岭南文化及佛门僧尼史事,广州与海洋文明等专题均有精研卓识,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受到海内外学界推崇。他在历史研究的学理和方法等方面也多有心得,相关论述谈及治学修身,发人深省,击中要害,影响广泛,让后辈学子从中多有受益。国内外不少相关的重要学者纷纷撰文,回顾先生对唐代外来文明、南海文明与中西交通、西洋文明与近代中国等不同领域的学术贡献。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历史学系教授陈春声作为蔡先生同乡,专文论述先生的潮学研究成就,深情回顾了当年陪同先生回乡考察的点滴往事。历史学系各位老师的文章,分别围绕蔡先生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从学理和方法上进行了追溯,既深刻体现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深厚的学术传统,又反映出先生治学过程中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思辨力,以及对不同学科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成果。
蔡先生秉承古训,视弟子为子弟,平易可亲、苦心教诲、循循善诱,深得学生爱戴。门下弟子及再传弟子秉承师教,弘扬其教学理念、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分别撰写了相关学术论文,遥寄追念之思,薪火相传,当为最好的纪念方式。作为蔡先生门下弟子,历史学系副系主任江滢河教授在纪念文集筹划、编纂的过程中不辞辛苦,与学系同仁及时转发学界同仁的纪念文章,分享他与蒋老师在整理蔡先生遗作文稿的最新发现和体会,将他对蔡先生的无限思念默默地深藏在大量的协调和沟通工作背后,令我们十分感动,也深受启发。
广东人民出版社柏峰女士积极联系纪念文集出版事宜,撰写文章纪念蔡先生,积极联络学界同道,充实纪念文集的内容。她亲自担任本书责任编辑,与责任编辑周惊涛、唐金英高效细致地审阅书稿,为纪念文集顺利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仙逝后半载,历史学系回迁永芳堂。先生晚年的一大习惯,即是上午10点左右漫步至学系一楼,翻阅新到报刊,随后安详地坐在楼梯口那把简朴斑驳的直背旧木椅上,点上香烟,与往来的同事、学生闲谈,其乐融融。如今系楼修缮一新,先生却驾鹤西游,学系同仁时有怅然之思。我们特地将先生喜好的座椅,以及他一贯使用的烟灰缸珍存在永芳堂,寄予我们对他深深的想念。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