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
书名:岭南中医 一月人气:43
作者:沈英森 刘小斌 张军 主编 一周人气:15
定价:155 元 总数人气:722
ISBN号:978-7-218-15518-0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  
开本:16  
页数:496  
装帧:精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展示了岭南中医的全貌和脉络,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以岭南中医的历史发展为主要内容,论述岭南地区中医学的特点和伟大成就。中编详细介绍了岭南中医的特色学科,包括温病学、儿科学、针灸学和岭南草药学,重点...

作者简介

沈英森、刘小斌、张军 主编。 沈英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历任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主任,首任中医学系主任,“广东省中医药优秀科技工作者”,“南粤优...

评论选读

岭南中医源远流长,是岭南传统文化的隗宝,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全面概述了岭南中医的历史发展、医学特点、特色分科,并整理了岭南中医各个时期的重要医家、医案和文献,对梳理岭南中医脉络有重要的学...

作品目录

上 篇

第一章 岭南中医源远流长 
 第一节 岭南中医发展概况 
 第二节 岭南医事制度 
 第三节 岭南中医社团及中药行商组织 
 第四节 岭南中医椠本及期刊 
 第五节 岭南中医特点 
第二章 岭南中医教育 
 第一节 以师带徒的医学教育
 第二节 广东近代中医学校教育 
第三章 岭南中西医学交流 
 第一节 西洋医学的传入 
 第二节 岭南中西医汇通派医家 
 第三节 岭南中医革新思潮




中 篇

第四章 岭南温病学
 第一节 岭南温病学发展与源流 
 第二节 岭南温病的学术特点 
 第三节 岭南温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第五章 岭南儿科学 
 第一节 岭南儿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岭南儿科学的主要学术特点 
 第三节 岭南儿科医家及其著作介绍 
第六章 岭南针灸学 
 第一节 岭南针灸学的发展 
 第二节 岭南针灸学的主要学术特点 
 第三节 岭南针灸医家及其著作介绍 
第七章 岭南草药学 
 第一节 岭南草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生草药学家及其著作 
 第三节 岭南制药业的发展 

下 篇

第八章 岭南医家、医案、医话及其他 
 第一节 医家 
 第二节 医案、医话及其他 
第九章 岭南文献中有关中医的记载 
 第一节 有关中医药的记载 
 第二节 其他方面的记载 

精彩章节

第二节  岭南中西医汇通派医家

一、中西医汇通初地——岭南
西医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被猜疑到得以肯定、从拒绝到主动吸收的过程,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研究、吸收外来文化的心路历程。由于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背景,西医学从一开始就与中国许多传统观念产生碰撞,因而引致许多误解与争议。如西医学的人体解剖、外科手术等,曾在中国社会中造成恐慌。不过,西医在广东的传播和发展,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平和的。这是因为广东长期以来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人们对新事物有较客观的认识,而平民百姓更受益于早期教会医院的福利性医疗服务,如博济医局开张未几便出现病人彻夜排队挂号的情况,说明西医学治病救人的实际疗效得到了认可。道光二十年(1840)传教士描述了广东人虽厌恶西人,“平常尽皆恨恶我等”,但已经接受了西医:“在我等各样事业之中,只有医学乃系中国之人颇肯信之。”而岭南近代知识分子阶层中的开明派提倡学习西方文化,也把学习现代医学作为救国图强的手段之一。
如发源广东的康梁维新派,认为医学是强种的必要条件。光绪二十三年(1897)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说:“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无有他学……故言保民必自医学始。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日之将图我也,为其国之大小,民之众寡不敌也,于是倡为强种之说,学堂通课皆兼卫生,举国妇人悉行体操,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遒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饴,国之勃然,盖有由也。今中国……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饮冰室合集·医学善会叙》)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广东南海人)曾跟嘉约翰学过三年西医,其时在澳门主持《知新报》,也经常发表关于考求医事以强种的文章。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谕称:“医学一门关系至重,极应另立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归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 梁启超奏曰:“医者……泰西大学为一科,今特许增之,实为维新之一政也。”学习西方医政制度,考求中西医理,成为维新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梁启超还曾著有《西学书目表》,其中,医学书是一大门类,他在书中列出已翻译到中国的各种西医书(包括“全体学”,即人体解剖学)近60种,其中经他作圈为记,以示读过并作评价的就有30多种。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领导人物玕(广东花县人),兼通中西医理。他本以中医出身,在乡间研究过中医,曾在广东东莞县行医一年。又在香港接触过西医,与当时活跃在广东、港澳一带的传教士医生合信、裨治文等相善。洪仁曾试图在太平天国中实施西式医事制度,其《资政新篇》倡学“西艺”“西知”“西政”,其中就有“兴医院”“立医师”的条文。咸丰十年(1860)左右,在其干王府内还开办了一所医院,是中国自办的第一所近代医院。
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如广东丰顺人丁日昌任上海道期间,于同治四年(1865)作为总办主持成立了洋务运动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治六年(1867),局中设翻译馆,聘请多名西方传教士为译员,其中有傅兰雅、麦高云、伟烈亚力等,均为传教士医师,近代流传极广的许多西医译著如《儒门医学》《西药大成》等皆自此辈译出。
此外更有孙中山由学医而接触新思想,转而走上革命道路。西医在广东的发展以及社会认同的情况,当然会对岭南传统中医产生影响。因此,中医近代史上的一个新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派诞生了。
中西医汇通派,是近代中医界与西洋医学接触后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医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新思潮。它得名于唐宗海于光绪二十年(1894)出版的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所谓汇通,或称“会通”,是对不同思想和观点进行融汇、沟通的一种认知方法,这在中国素有传统。早在明末,徐光启面对利玛窦等人带来的西方历法、数学、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就率先提出了中国学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徐光启《历书总目表》)的思想。当时也有学者如方以智、金声、王学权等进行医学方面的会通,但因对西医所知尚少,见闻限于纸上,故仅讨论了“脑神说”,其他未能有所进展。但在此时,广东已成为中西医学交流的枢纽,西洋医学从广东传入中国,而中国的中医药学术,亦途经广东传至西方,如《利马窦中国札记》曾向西方介绍中医云:“中国的医疗技术和方法与我们所习惯的大为不同。他们按脉的方法和我们的一样(引者按:原文如此,实则中西医脉法大为不同),治病也相当成功。一般来说,他们用的药物非常简单,例如草药和根茎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传播中医最有影响的是波兰来华的传教士卜弥格(Michael Boym)。他本是波兰御医,后入耶稣会,于顺治七年(1650) 来到澳门,适逢当时明末永历帝朱由榔流落两粤,在肇庆建立政权,后迁广西,其大臣瞿式耜等均奉天主教。卜弥格奉命至永历帝帐下任传教士,还曾担任永历政权的使者出使罗马教廷。顺治十五年(1658)返华,次年病死于广西百色。他译述有中医脉学、中医舌诊、中医制剂等书籍,其脉学部分最早由一法人从广州寄回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并于1671年出版,名为《中医秘典》,以后陆续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出版了全书《医钥》(Clavis Medica ad Chinarum Doctrinam de pulsibus)。在近代,广东的中西医交汇亦最早,像嘉庆二十五年(1820) 马尔逊与李文斯敦在澳门所设的诊所,便“建立了一个藏有800卷以上中医书籍的图书馆,并配备了各色各样的中药。邀请了一位姓李的有名望的中医,有时候还请一个草药专家讲解他所提供的各种草药的性能”。诊所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这大概是最早的中西医诊所了。自此之后,西医在中国的发展,使近代中医界终于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正式面对西方医学。对此,不少医家积极地提出了“汇通”的口号。以汇通名世者,最著者以“四大家”即唐宗海(1847—1897)、朱沛文(生卒年不详)、恽铁樵(1878—1935)、张锡纯(1860—1933)为代表。其中朱沛文为广东南海人,也是汇通派中较早的代表人物。岭南一带由于对外交流广泛,邻近港澳、南洋等西方殖民地,所以岭南医界接触西医是最早且最全面的。认知带来碰撞,岭南中西医汇通医家实际早在“四大家”之前已经产生,是中西医汇通派的最早诞生地。而同时,与其他汇通派重论争不同,岭南中西汇通派表现出重实践、务求实的风气,在汇通派中别具一格。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邱熺、陈定泰、陈珍阁、朱沛文、郑观应、黄炽华、梁龙章等人。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