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
书名:协同发展战略下的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一月人气:48
作者:李茂 一周人气:9
定价:88 元 总数人气:781
ISBN号:978-7-218-15781-8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开本:16  
页数:328  
装帧:平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区域协同发展实践,其整个过程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而对这个过程中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总结凝练,也是对既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具体到本书的研究,涉及市场对资源要素的配置、政府职...

作者简介

李茂,河北饶阳人,1979年7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现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所长,河北省青联委员,河北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期进行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研究工作,先后主持...

评论选读

理论上勾勒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可行路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协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作品目录

第一章 —— 区域协同发展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概述 01 
第一节  区域协同发展的基本概念与中国探索 02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基本概念 02 
二、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 05 
三、区域协同发展良性运行的内在机制 15 
四、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现实保障机制 19 
五、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当前重点 22 
第二节  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及外延 29 
一、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 29 
二、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33 
三、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 39 
四、公共服务与政府的关系 44
第三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相关理论与国际经验 50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概念 50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 53 
三、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 62 
第二章 ——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时代及其三地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提出 67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历史探索 68 
一、协同发展的现实条件 68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索历程 71 
三、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科学内涵 74 
第二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76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客观必要性 77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77 
第三节  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提出 81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1 
二、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82 
三、公共服务水平的非均衡状严重制约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 86
第三章 ——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评价 87 
第一节  京津冀人均公共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89 
一、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和极差率 89 
二、京津冀人均公共财政收入变异系数和极差率分析 92 
三、京津冀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变异系数和极差率分析 92 
第二节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评价 94 
一、指标选取原则和数据来源 94 
二、评价体系及模型设定 95 
三、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发展指数测评结果(2013~2019 年) 98 
第三节  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评价 102 
一、三地公共服务变异系数及差异度评价 103 
二、主要结论 105 
第四节  京津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因素解析 107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京津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基础影响因素 107 
二、居民消费结构是京津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动力影响因素 112 
三、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是京津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直接影响因素 113 
四、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京津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外部影响因素 115
第五节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非均衡产生的不良效应 117 
一、京津冀公共服务非均衡产生的收入效应 117 
二、京津冀公共服务非均衡产生的消费效应 119 
三、京津冀公共服务非均衡产生的虹吸效应 121 
第四章 —— 河北与京津公共服务差距的现实表现 123 
第一节  教育方面的差距 125 
一、京津冀三地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发展差距 125 
二、京津冀三地大学的发展差距 131 
第二节  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136 
一、劳动就业方面差距 136 
二、社会保险方面 138 
三、最低生活保障方面 139 
四、养老公共服务方面 140 
第三节  医疗卫生方面的差距 143 
一、健康指标 143 
二、医疗资源 145 
三、医疗服务现状 147
第四节  公共文化方面差距 149 
一、从艺术表演场馆演出情况看 149 
二、从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看 150 
三、从体育方面的差距 152 
第五节  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 153 
一、重大科研实力差距 153 
二、持续科技创新投入差距 154 
三、科技成果产出差距 156 
四、技术市场成交额差距 157 

精彩章节

区域协同发展的基本概念与中国探索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协同学的概念 
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创造了协同学,他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他建立的这门交叉学科最初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系统中的自组织过程。协同学英译为 Synergetics,最初的含义被翻译为合作的科学(science of cooperation),所表达的意思是当总系统发生相变时,总系统下边的子系统也会协同发生相变,由于这种协同作用最后一致引发质变,其不仅改变了结构体系的构成,而且还形成了新的不一样的功能和结构。协同是系统结构的一种状态:系统的每个要素相互协调合作,以确保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每个要素相加起来的功能总和,这不仅展示了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协作过程,并且体现了结构状态的优化。学界对协同学赋予的标准定义是:研究由开放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作用,这使系统按照从混乱到有序的状态,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并且又从有秩序转变成混沌的一种具体机制和相同规律的综合理论。
无序的混沌状态和有序的协同状态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的两种形态。但无序和有序两种状态并非一成不变,当达到某种特定条件时,两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化。系统中各种要素如果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相互协同发展,那么系统将具备超越要素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如果各种要素无法协同,系统可能变得杂乱无章,十分混乱,要素的各自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协同现象广泛存在于各领域中。 
(二)区域协同发展的基本概念 
关于区域协同发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观点进行界定。黎鹏于 2005 年提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区域单元与区域经济成分之间的协调共生,形成一个高效、高度有序的自治整体,并且是一种关于区域内各单元和经济成分“一体化”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式,这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区域共同发展能起到促进和增强的作用。穆东指出,区域协同发展是良性循环的过程,是整体系统与其子系统一起进步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协同发展不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而是综合性、整体性和内生性同时发展的集合,这就是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动态作用与促进的交互,以及对它们交互程度的反映。王力年和滕福星等学者于 2012 年提出对于区域经济的协同是这样认为的,是区域间经济要素的个体独立运动和相互联系运动都是这在一定条件下完成实现的,它们之间要通过相互控制与帮助完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完成合作的同时也让每一个要素自身得到独立的发展。进而主导整个区域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使整个区域经济体系从旧的结构状态向新的结构状态发展,实现经济要素依法发展、区域内与外的经济互利互惠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包容、合作、可持续发展。高波等学者是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描述的,指出发展起来的发展被认为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既有数量上的变化,也有内部质量上的超越。在同一区域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使每个要素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最终逐步演变成各要素之间互利共赢的局面。还有一种观点以省际毗邻边缘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区域系统内部和不同子系统之间共同配合、互促互进和一起协作后形成的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内部性的集合,反映出了所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动态的作用过程。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研究区域协同发中应重点从产业和利益视角出发,共同发展是在不平衡与发展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的过程。主要内容是协调各区域的产业和利益关系,按照区域发展的总体方案,建立相符的分工与合作体系。俞甫功、宋子和、张长生等学者指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是一种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间优劣互补、共同发展和繁荣,从而保持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更好地掌握区域间经济的差距,让这种差距不超出范围之外。李琳和刘莹于 2014 年提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实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经济要素共同存在并且相互协调共生一起提升和发展,进而这些要素合作产生的强大合力推动区域经济从原始到发展,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转换。共同促进变化是一种“互生、合作、共生、共赢”的内在增长机制,从而促进大区域经济体高效有序发展的进程。
基于以上国内专家学者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及其含义的分析,结合本书的研究重点,我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进行如下定义: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的综合系统,其通过内部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实现当地的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最优使用,进而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区域间协同发中会带动社会、文化、生态等核心要素相互作用与促进,共同推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其从无到有,从乱序到秩序,从停滞或缓慢增长到快速进步,这些转变远远超过了这些要素功能之和产出了新特征的区域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区域体系的有机整合。在整个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不断发生,这与自组织的特征:开放性、脱离平衡、有非线性因素和涨落相一致。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