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反映广东省中山市一百多年工业发展历史的纪实性作品。以香山人在洋务运动中的工业实践开篇,重点梳理了1908年香山机器制砖有限公司诞生以来,至2022年7月中山市获批广东省珠江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
本书是一部反映广东省中山市一百多年工业发展历史的纪实性作品。以香山人在洋务运动中的工业实践开篇,重点梳理了1908年香山机器制砖有限公司诞生以来,至2022年7月中山市获批广东省珠江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前后一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史。
作者简介
谭华健,中山日报社记者,资深媒体人,长期从事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新闻报道。近年来专注于工业文化研究,著有《从“新”出发:中山市创新驱动全景纪实》《再造优势:中山十年经济的观察与思考》《创变百年:老字号咀...
谭华健,中山日报社记者,资深媒体人,长期从事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新闻报道。近年来专注于工业文化研究,著有《从“新”出发:中山市创新驱动全景纪实》《再造优势:中山十年经济的观察与思考》《创变百年:老字号咀香园的传承与发展》等图书,并发表工业文化研究论文多篇。
评论选读
全方位解读中山百年工业进程
全方位解读中山百年工业进程
作品目录
第一章 香山人与中国的起飞尝试 / 1
第一节 香山人与中国近代工业 / 2
第二节 奏响香山近代工业序曲 / 10
第三节 华侨商人回乡忙办厂 / 13
第四节 “模范县”时期的工业繁荣 / 16
第二章 农业县加快建设地方工业 / 19
第一节 “一五”计划开工业新篇 / 20
第二节 农业机械全国有名 / 25
第三节 务实前行:企业技改结硕果 / 31
第四节 “小而全”的地方工业体系 / 39
第三章 跻入“广东四小虎” / 43
第一节 “三来一补”闪亮登场 / 44
第二节 中山工业大发展的“前夜” / 48
第三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54
第四节 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 / 59
第五节 市属工业企业显威力 / 62
第六节 “十大舰队”破浪前行 / 68
第七节 中山升格地级市 / 71
第八节 跻入“广东四小虎” / 75
第四章 忙碌的九十年代 / 78
第一节 “少年英雄”的工业情结 / 79
第二节 主动走出去招引大项目 / 86
第三节 高擎“火炬”发展高新产业 / 90
第四节 创办首个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 / 103
第五节 中国高新区“第一股” / 111
第六节 擂起大鼓搞改制 / 115
第七节 吹响“工业立市”的号角 / 125
第五章 中山工业“双龙舞动” / 132
第一节 专业镇经济蓬勃起 / 133
第二节 产业集群加速工业化 / 155
第三节 迈向“工业强市” / 168
第四节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 174
第六章 后金融危机下的工业走向 / 180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中山路径” / 181
第二节 金融危机下的应对之策 / 187
第三节 产业适度高级化、重型化 / 190
第四节 “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 197
第五节 技术资本来助力 / 203
第六节 加快新型专业镇建设 / 209
第七章 创新驱动工业驶入新赛道 / 212
第一节 海归创业潮起 / 213
第二节 倡导“再工业化” / 219
第三节 创新驱动确定为核心战略 / 227
第四节 孵化育成体系不断完善 / 230
第五节 推出“三大行动计划” / 252
第八章 数智中山的高质量发展 / 258
第一节 产业链和供应链经受住考验 / 259
第二节 借“新基建”拥抱“数字经济” / 265
第三节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 273
精彩章节
第一章 香山人与中国的起飞尝试
谈到工业化的起源,一般都会追溯到两个多世纪以前,源自大不列颠的那场“冲击波”,后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
曾担任《牛津邮报》记者的萨莉·杜根和英国BBC《剧变:英国工业革命》系列节目制作人戴维·杜根于2018年合作出版了《剧变:英国工业革命》一书。书中有一段描述:1765年,英国的纺织总量是价值50万镑的棉花,全部是手纺。1784年,这一总量跃升到1200万镑,全是机纺。随后的1785年,瓦特和博尔顿的新型蒸汽机,首次安装到了诺丁汉郡的一家棉纺厂,为织机提供动力。这一举动被许多人看做是工业革命的“大爆炸”。
古老的中国,手工业发达,但真正的大机器工业生产是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时期以洋务运动的形式,学习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开始的。
第一节 香山人与中国近代工业
翻开《世界经济史》(第三版),在《中国的起飞尝试》篇章中有如下描述: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有过三次起飞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虽然三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它引起的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反思却是深刻的。
中山,古称香山。在三次起飞尝试中,香山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带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山近代工业的发展。
一、容闳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提到,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工业中广泛推行标准部件的生产方法,价格相对低廉的工具机被大量生产。同时,由于当时轮船蒸汽机耗煤过多,还不能直接从事远洋航行,只能以预制部件运抵海外装配成船后,就地作为沿海或内河轮售卖或自行营运。因此, 这些装配或修理轮船厂在外资工厂中所占比重很大。大量外资船厂、船坞的兴建,对中国近代机器工业的问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到19世纪60年代,上海、广州等重要通商口岸,不但是商业中心,而且开始发展为工业城市。
《北华捷报》作为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是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 Henry Shearman)于1850 年8 月3 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的周刊,逢周六出版,每期对开一张四页(版),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1864年初,《北华捷报》写道:“我们不仅住在一个巨大的商业城市里,也是住在一个巨大的工业城市里。像在英国一样,许多种类的制造工程差不多都可以在上海迅速进行。”
欧美的生产技术还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兴起有着重大影响。彼时,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对西方优异的船炮性能和造船技术有所认识,由此萌发了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兴办新式军用工业的念头。曾国藩接受留美学生容闳关于设立机器工厂的建议,并派其赴美采购机器;李鸿章则通过上海道丁日昌买下了设在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工厂,后来成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就是这样起步的。
容闳(1828 —1912年),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也被称为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先驱人物之一。
1861年,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是最早的军事工厂。1863年,容闳收到了来自两江总督曾国藩的邀请。这一年的9月,容闳乘船沿着长江抵达南京,与曾国藩会晤。曾国藩指示容闳出国,为位于上海西北四英里的机修厂购买机械,那里后来成为投资百万的江南制造局。容闳于1864年初春抵达纽约。1865年早春,设备抵达上海,运行状态良好。曾国藩非常高兴容闳能够顺利完成任务。1865年9月20日,江南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在上海成立,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于1868年生产出第一艘国产蒸汽船。
《唐家王朝——改变中国的十二位香山子弟》一书中写道:在改革派建立的兵工厂中,江南制造局的预算最充足,每年有四十万两白银,这里大多数的高级技术人员都是西方人。江南制造局堪称近代中国第一家新式工厂, 是晚清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炼钢炉,生产了大批车床、刨床、钻床、锯床和起重机、抽水机、汽炉机等,成为中国机械制造产业的开端,有“机器母厂”之称。
继江南制造局后,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在技术上依靠英国人的洋炮局。1864年,李鸿章又创办苏州洋炮局。此后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相继成立。这些工厂是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主要由国家投资兴办。
在晚清洋务运动中,容闳因促成并且经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一是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二是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1868年,容闳向政府提出组织一家股份制轮船公司,完全由中国人拥有及经营;派遣120名学生前往美国,学生分为四批,每批30人,这批年龄从12到14岁的学生,将用15年的时间完成学业;发展矿业和铁路等建议。1870年冬天,清政府接受了容闳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建议,此项计划于1871 年夏天开始实施。在120名赴美的留学生中,有84人来自广东,其中39名来自香山,占了全部学生的三分之一。1据统计,在这批留美学生中,有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 人。这些留学生为近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一计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香山人则站在这个舞台的中央。
if(!defined('IN')) exit('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