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类
书名:我读与读我 一月人气:76
作者:周闻道 著 一周人气:1
定价:108 元 总数人气:684
ISBN号:978-7-218-16472-4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23年5月  
开本:16  
页数:492  
装帧:精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我读与读我》为文论集,分为《发现的秘密》《介入的力量》两册,体现了本书作者、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周闻道的文学两面。《发现的秘密》收录了周闻道关于散文的评论、理论、对话、交流等文章;《介入的力量》集结了...

作者简介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场》杂志主编,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在《人民文学》《花城》《当代》《 钟山》《美文》《散文》等海内外文学报刊发表作品600余万字,曾长期担任《信报》《...

评论选读

在场主义的出现,无疑是21世纪开端散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散文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沉寂、对撞生成和嬗变的结果。《发现的秘密》和《介入的力量》,从对在场主义创始...

作品目录

在场我说
在场的旗帜是介入
——“在场散文书系”总序/ 2
在场主义与中国现代散文的转型 / 6
在场刍议八则 / 13
在场精神的流变及其当下意义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在场”/ 25
散文的在场、思想、诗意和发现  /33
在散文性中发现意义  /37
苏轼散文的在场精神  /41
“翰”海拾贝
房子散文中的人 / 50
项丽敏散文的指尖叙事之美 / 58
朴素的唯美与大方的简单
——读朴素大方散文/ 62
传说中的子青 / 67
栖居迷城的精神还乡
——读李兴义(西北劲风)散文/ 71
渔舟晚唱散文的情感意象
——何新军《回声》序/ 78
诗意在不经意的隐秘间 / 85
落叶不是无情物
——飘逝的落叶散文浅读/ 89
张钰散文的在场叙事风格 / 94
在陌生化中书写与发现
——若若《风从东面来》序/ 97
蓝是生命的更深刻形式
——廖维《西藏之蓝》序/ 104
野墨一滴品精神
——何永康《野墨集》品读/ 110
心灵物语
我们有义务为散文正名
——《乐山广播电视报》访问周闻道及周伦佑/ 118
寻找散文的本质特性
——与《文艺报》副刊部冯秋子对谈/ 121
人生的路与文学的路
——答四川大学曾绍义教授问/ 126
只要在场 就是阳光
——《乐山广播电视报》记者谭莉与周闻道对谈/ 140
网络文学要让作品说话
——在无锡“中国网络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146
坚守比发起更富挑战
——《文学报》访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会主席周闻道/ 151
在场的意义在于批判与唤醒
——《文学报》专访《国企变法录》《暂住中国》作者周闻道(节
录)/ 157
写作是我的精神原乡
——天涯江湖 63 期接受朴素专访/ 164
人是城市中有思想的芦苇
——答天涯社区文学主编朴素问/ 172
文道无边
经济学视角下的散文  /178
语文是伴随一生的风景 / 182
浅谈散文的情感审美
——读李淑珍的《简单爱》/ 189
对象,意象,气象
——袁瑞珍散文“三观”浅观/ 194
蚂蚁的内心地图
——陈立《静待繁花》序/ 199
让灵魂贴近对象世界
——读黄彩梅《石头开花》/ 205
微文微观
浅谈散文的张力
——以林中蔓青《昨夜无寄》为例/ 214
浅谈散文中的意象
——以糌巴卓卓《世界》等为例/ 217
在场写作中的呈现
——以在场微散文第七期征文为例/ 219
散文写作的陌生化
——兼谈在场微散文第 11 期征文/ 222
谈谈散文的细节叙事
——以邓文静散文为例/ 225

精彩章节

每次看到周闻道一脸严肃地表达关于文学、散文、“在场主义”的主张时,我总是对自己及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想来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如此:被称为“学院派”的大学文学教授并非都爱文学,不少人是出于职业的需要、为“稻粱谋”,而缺乏对文学的热情。相反,在大学的高墙之外,却有一些人酷爱文学,把写作当生命,成绩斐然:被奉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博尔赫斯,是一个图书馆员,卡夫卡也曾经是一位保险公司的职员。“无为而为”“无目的的目的性”,这些话语,好像是对文学、艺术所说的。作为公务员,周闻道长期驰骋在经济主战场而非文化主战场。但他在本职工作之外,对散文写作有着宗教般的热忱与执着,
这些我只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批“行吟诗人”身上见过。可是那批“行吟诗人”如今早已走远,只剩下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周闻道还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散文写作,追求在场写作,他的身边硝烟弥漫,而他似乎“独善其身”。

    周闻道是有显著辨识度的作家。众所周知,辨识度是一个成熟作家的标志。周闻道的辨识度来源于他的抱负,而他的抱负可谓业余作家的“非分之想”:他对散文怀有崇高的使命感。“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周闻道”这个笔名与“朝闻道”谐音,周闻道的雄心与执念已然昭昭。他要干一件不少职业作家不想干也不愿干的事情,将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弘道的大旗重新捡起来,固执地扛在自己的肩上。“五四”先驱所痛斥之“道”,大家心知肚明。其实关键不在于“文”是否载“道”,而在于载什么“道”。在周闻道那里,“道非道,非常道”,“道”只是一种文学伦理,即散文必须拥有的精神品格:介入。“介入”一词并不陌生,萨特二战后即倡导“介入文学”,认为文学应与单纯的想象和纯粹的艺术分道扬镳。在萨特看来,散文比起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诸种艺术更具介入性,它应该穿越事物表象,越过客体事实,抵达主体价值,最终拥抱人的最高存在——自由。散文的语言岂止“符号”,乃是“行动”,是“上了子弹的手枪”,而由此而生成的散文,就“是一面批判性的镜子”了。文学对人类深陷其中的世界,起着命名、证明、显现与去蔽
的作用,并以此解开所有系在人身上的可见与深藏的绳索,让人直接与真相照面,与自由拥抱。当然,萨特这里所说的“散文”,是指除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

    正是“文以载道”与“介入文学”的相遇碰撞、相激相生,2008年3月8日,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故里眉山,一场以周闻道、周伦佑为旗手的、声势浩大的“在场主义”散文运动拉开了序幕,并以周伦佑担纲,构建了在场主义散文理论体系。他们标举“在场”“去蔽”“敞亮”“本真”,以及“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自由性”“发现性”等旗号,向传统的散文界发起猛烈的冲击。2010年由周闻道、李玉祥发起,又连续举办了六届的“在场主义散文奖”,更是在汉语散文界刮起“在场主义”散文飓风。至今十余年过去了,这场飓风的风势依然强劲,未有停歇之意。在场主义散文,已然成为绕不过去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文以载道”这一跨越近千年的华夏文明与“介入文学”这一西方当代文学理论,在周闻道这里接榫铆合,绝非某人或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时代使然。中国百年白话散文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正如我曾说的,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新人文面对四大背景,显得力量微弱。一是消费主义的兴起并日益占据时代中心,使各种事物,包括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等都有“为消费”“被消费”的倾向;二是虚拟世界即网络世界,使人们不断往返于线上、线下,或处在线上与线下之间的悬浮状态,与实在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周遭世界的关联日渐疏远和大幅弱化,人的脱域化倾向严重,处身性、具身性存在很大的问题。三是语言学转向到此一时期才真正落地中国,符号学中国学派的形成是其标志,写作的语言自指化倾向与消费主义紧密呼应,导致意义的离场,写作的及物性问题越来越尖锐,符号泡沫、符号异化表现突出。四是古典主义或拟古主义思想盛行,国学热、西方古典热、汉服热、古镇热等,都把人们的目光从现实带向以往,思想界、文化界、文学界出现现实的缺席。
    如此种种,导致符号对真实、真相、真理的遮蔽,符号极尽撒谎之能事:一个“后真实”“后真相”“后真理”的时代已然到来。散文在“符号经济”或“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包围下,出现了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大散文”景象,貌似极尽繁荣,实则四面楚歌,亟须突围。在场主义散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历史的台前。
     在场主义散文主张的“介入”,显然与萨特的“介入文学”有别。在场主义介入观更强调介入现实、关注当下、体察苦难,还因特殊的历史语境与话语体系,它更加强调“发现”,即对真实、真相、真理的发现。“发现性”,可以说是在场主义散文的“第一性”。但要以散文的方式“介入”与“发现”又谈何容易。语言并非澄明,文学符号更是涵义模糊、歧义纵横,甚至晦涩难懂,意象、象征、张力、悖论、隐喻等传统文学手法,与“去蔽”“敞亮”“本真”等在场主义要求背道而驰。更何况“无为而为”“无目的的目的性”等观念,就与萨特的“介入文学”理论相冲突。如何戴着多种镣铐跳舞,无疑是摆在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周闻道面前最大的难题。
    就本人观之,周闻道至少有两副笔墨。正是这两副笔墨,缓解了在场主义散文的上述难题。他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直接“介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发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深藏的隐情、隐忧、隐患,或者症结、症候、症状。这时,他作为经济学家的敏锐、敏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人文主义者内心的悲悯与同情,又使这种敏锐、敏感变得特别深刻细腻,并通过文学语言,悄然越过经济社会的现象层面直达人心深处。他的《国企变法录》  《暂住中国》 《重装突围》  ,全是这样的作品:用犀利的目光,扫视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变迁,既具有历史的厚度也具有人性的深度,是20世纪80年代优秀报告文学在新世纪的回响与延伸。周闻道的另一副笔墨,是以《七城书》 为代表的作品,以寓言和魔幻的方式,企图更委婉也更深入地“介入”和“发现”当代社会人们的危机与精神异变。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忧虑化作绵长深邃的哲学幽思,当代人的精神“城堡”、心灵“围城”,以及危及生命存在的“鼠疫”,被一一解析成具体的物象、意象,被叙述成一个又一个迷宫般的故事。“报告”“叙事”与“哲思”,“现象”“价值”与“精神”,将周闻道的两副笔墨巧妙地融合在“在场主义”散文的旗帜下,既与散文世界的普遍关怀联结起来,又不乏个人特点与汉语散文的特色。
    摆在读者面前的《我读与读我》是文论集,分为《发现的秘密》和《介入的力量》。前者是周闻道宣示自己的散文主张或者谈论别人的散文,后者是别人谈周闻道的散文。两者的关联点都是在场主义。有这书在手,关于在场主义散文是什么、人们又是如何评价周闻道的在场主义散文的,就不需我在此饶舌了。
     周闻道的自我介绍显得有些谦虚了,他只提到自己是“作家”和“经济学家”,其实他还有一个重要的称谓尚未提及——文学活动家。周闻道以其鲜明的文学主张、生动的写作实践、过人的人格感召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调动各种资源,运用现代传媒技术,线上线下结合,以散文、微散文等多种文体,创立“在场主义”散文流派,聚集起庞大的“在场主义”散文阵营。他为中国当代散文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历史岂会视而不见?尤其是连续六届的在场主义散文奖,把被“大散文”等泡沫所遮蔽的“在场精神”,或被主流有意无意“忽视”的一批海内外杰出散文作家作品,尽可能地纳入到在场主义散文之中,从而聚合起一个独特的“文化社群”和“公共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场主义散文运动已经超出了“散文”和“散文史的范畴”,成为一个文化先锋事件。由此,“周闻道”这个名字,或者说周闻道作为
“文学活动家”的意义,也相应地超出周闻道作为一个作家的意义了。之所以乐于作序,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历史并非自明。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