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
书名:我们心中的现代化 一月人气:9
作者:罗平汉 一周人气:5
定价:50 元 总数人气:317
ISBN号:978-7-218-15949-2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23年6月  
开本:16  
页数:206  
装帧:平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我们心中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本书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专题,讲述平凡人物为国家现代化奋斗的...

作者简介

罗平汉,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二卷)、《土地改革运动史》、《...

评论选读

生动呈现平凡人物的现代化理念与奋斗历程

作品目录

目录:
一  我们心中的经济现代化:富强是现代化的追求 
(一)带领乡亲们蹚出一条振兴路
(二)伟大时代造就伟大工程: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故事
(三)从中国芯到中国心:5G探索之路
(四)敢为天下先:让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五)凭借精湛技艺获世界冠军的中国工匠
二  我们心中的政治现代化:民主是现代化的目标
(一)“实现几代人的夙愿”:名教授讲述《民法典》背后故事
(二)群众利益无小事 法律援助暖人心
(三)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典范:温岭民主恳谈会
(四)人大代表架起社情民意的“连心桥”
(五)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  我们心中的社会现代化:和谐是现代化的保障
(一)外来人变成自家人,“共建共治共享”从蓝图变成现实
(二)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
(三)以“渐冻之躯”铸起战疫铜墙铁壁
(四)不论严寒酷暑坚持维护天安门整洁形象
(五)用“辛勤指数”换来“幸福指数”
四  我们心中的文化现代化:文明是现代化的标志
(一)歌比人长寿
(二)一生择一事,根入莫高窟
(三)故事沟通世界
(四)以爱之名伴学子成长
(五)打造双奥场馆 用好冬奥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
五  我们心中的生态现代化:美丽是现代化的底色
(一)鄱阳湖候鸟的“守护神”们
(二)让沙漠变成绿洲的中国治沙人
(三)国家公园里的巡护员
(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护林员
(五)“海底森林”的守护者

精彩章节

精彩书摘:
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西方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造成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生态危机等种种乱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走物质主义膨胀的西方现代化老路,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超越,证明人类对文明的探索将永远持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从国情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同时以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积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成功典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着眼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追求,通过不懈探索和艰苦奋斗,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经济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富强”是民富与国强的统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高速增长以后,已从中低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取得了经济持续发展的伟大成就。
政治上,我国基于国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中国式民主的伟大创造,不仅推动了自身发展,也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径,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
社会上,中国式现代化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展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和谐社会成为现实。
文化上,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新时代,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化的追求就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有力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伟大时代造就伟大工程: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故事
来龙去脉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全长55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其建成通车是中国桥梁工艺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重要保障。
这项世界级奇迹的背后,是上万名建设者九年来日以继夜地奋战在伶仃洋,其中,林鸣是这一世界级项目的岛隧工程的总工程师。“我们的起步是0,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在9年的建设过程中,林鸣和他的团队经受了无数考验,将国外同行眼中的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一项又一项“零”的突破,终于让港珠澳大桥展现在世人面前。
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求不来
建设港珠澳大桥前,中国在沉管隧道领域还很落后,可以说,摆在林鸣面前的就是一张白纸。“我国建海底隧道技术,在外国专家眼里看来,也就是小学生的水平。”林鸣一直希望能够与国际上一流的、有过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合作完成沉管隧道的建设。要在近50米海底、数万吨水压下进行沉管对接,是道世界级难题,只有极少数专业公司具备相关能力。
林鸣四处搜寻,只找到一本薄薄的《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书中只谈到浅埋隧道。他和团队跑到美国、日本、韩国、欧洲考察十余次,只能拿到一张整平船的远景照片。林鸣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曾经与一家外国公司谈技术合作,对方开出1.5亿欧元(当时约合15亿人民币)的“天价”咨询费,而且工程进度和时间节点必须由对方决定。谈判过程非常艰难,最后时刻,林鸣询问对方可不可以用3亿元人民换取最重要、风险最大部分的技术支持。对方的回答非常简单:“只能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并当面说,“我不相信你们做得了这件事。”面对羞辱,林鸣彻底明白了: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求不来,只能靠自己!我们所建设的不仅仅是香港回归后的世纪工程,更是大国的经济宏图,我们一定要自主创新!
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世界已经建成了一百多条沉管隧道,但全都是贴着海床的浅埋沉管。但在伶仃洋上,万吨海船天天驶过,为保证航道畅通,满足航线安全,地形结构不被破坏,中华白海豚生存不受影响,留给林鸣的选择只有一个——深埋,这是全世界未曾尝试过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在林鸣带着他的工作团队努力下,中国的建设者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花了两年时间,不仅解决了外国人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攻克了深埋沉管隧道的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成为世界上“深埋沉管结构设计”“深水深槽沉管安装”等技术的领头羊。最终,港珠澳大桥申请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事中有道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全长约55公里,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
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桥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之后又一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是中国交通行业发展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中国从建桥大国进入建桥强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个“首次”“之最”,它是世界上首座跨三个行政司法管辖区、三个关税区的桥梁,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大规模钢桥面铺装工程、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创大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世界首次采用半刚性沉管隧道结构体系、世界首次完成沉管隧道曲线管节预制、世界首创主动式压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技术等。
港珠澳大桥的目标、使命和标准,再加上其桥址处恶劣的地质、海况、天气等自然因素,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大桥的正式开通,证明了我国卓越的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大桥设计建设的包括21家企事业单位,8所高等院校组成了超过500人的科研队伍,共完成了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表明了我国在超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等多个领域取得全面突破。这一系列“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