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
书名:天下中国 一月人气:170
作者:武斌 著 一周人气:66
定价:98 元 总数人气:625
ISBN号:978-7-218-16705-3 阅读点数:
出版日期:2023.9  
开本:16  
页数:456  
装帧:精装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下载

添加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思考与追问世界文化交往方式的历史读物。作者从全球史视野,以平视的角度叙述了从远古至近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历程。全书以中国历史线性发展为纵线,同一时代各个文明圈的平行发展为横线,纵横...

作者简介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

评论选读

打开中华文化的“朋友圈”,阅读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历史”。本书以全球的视野、翔实的史料,呈现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中国范式,深化大众对文化传播规律性的认识。

作品目录

第一编  世界文明交流的初启 
第 一 章  中华文化的日出东方 …………………… 002 
第 二 章  人类文明的最初交往 …………………… 018 
第 三 章  西域、丝绸之路与丝绸 ………………… 029 
第 四 章  “世界岛”东西两大帝国的联动 ……… 043 
第 五 章  大佛东来:信仰之路 …………………… 055 
第 六 章  东亚的诞生 ……………………………… 068 
第二编  亚洲的中国 
第 七 章  大唐文明与东亚文化秩序 ……………… 084 
第 八 章  君子之国,有类中华 …………………… 095 
第 九 章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106 
第 十 章  胡人在唐代刮起的“胡风” …………… 128 
第十一章  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纽带 ………………… 145 
第十二章  玄奘向西,梵僧向东 …………………… 156 
第十三章  中国的海洋世界与南海贸易体系 ……… 169 
第十四章  岭南华风,形同内地 …………………… 179 
第十五章  朝鲜半岛的慕华之风 …………………… 191 
第十六章  禅宗东渡与文化传播 …………………… 213
第三编  世界的中国 
第十七章  中华文化与文艺复兴…………………… 236 
第十八章  马可·波罗发现的新世界……………… 248 
第十九章  文明的对话:郑和下西洋……………… 262 
第二十章  “中国风”吹拂欧洲大地……………… 271 
第二十一章  传教士的中国叙事 …………………… 287 
第二十二章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 298 
第二十三章  东西方的相遇与相互发现 …………… 319 
第四编  走进更大世界 
第二十四章  历史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 330 
第二十五章  利玛窦路线的“后继者” …………… 349 
第二十六章  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察 ……………… 364 
第二十七章  西方发现中国的另一面 ……………… 373 
第二十八章  走向世界,看世界 …………………… 386 
第二十九章  西风从东方吹来 ……………………… 402 
第三十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思想……………… 413 
第三十一章  中国人知识体系的改造与重构 ……… 429 
结束语 …………………………………………………  442 
主要参考文献…………………………………………… 444

精彩章节

武斌
“玄奘现象”与中国胸怀

唐贞观三年,也就是629年,28岁的玄奘背起行囊,走出了长安城,发下“不至西天,终不东归”的大愿,踏上西行取经的漫漫旅程。他孤身穿越八百里沙海,途经70余国,最终抵达佛陀的故地。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在西域和印度周游参学17年的玄奘回到长安,此时的大唐已经呈现出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大唐用盛典欢迎玄奘的回归,他受到了文武百官及数十万僧俗百姓的夹道欢迎。他带回如来舍利150多粒,金檀佛像7躯,梵本经论657部。玄奘以贞亮的信仰、渊博的学问、高雅的风范,令唐太宗为之心动倾倒。太宗下令在长安朱雀街陈列大师带回来的佛经、佛像等圣物,供世人瞻仰。太宗还令宰相房玄龄选取高僧20余人,组织宏大的译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
玄奘西游归来,是唐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而长安朝野对玄奘归来的兴奋,正反映了这个时代对引进外来的佛教文化的巨大热情。“玄奘现象”蕴含着中华民族“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的文明基因。中华民族既有文化自信的从容底气,更有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乐于接纳域外的优秀文化。唐代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开放的文化态势,也照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的盛大场景。中华文化自发轫以来,上下几千年,一直与域外其他民族保持着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交流。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各民族、各文化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巨大的载体。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积极地、广泛地、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地。
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仅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同步共振的,所以,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史的一部分。当中国寻找、走向世界时,世界也在寻找、走向中国。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与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

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方面,这不仅是指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参与了世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各民族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积极的、先进的成果,将优秀外来文化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中,使之成为自己的文化。这一过程也就使得民族文化获得了世界文化的意义。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许多成果传播到海外,被其他民族所接受、所吸收,成为其他民族文化发展的补充部分或刺激因素,撬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发展演变。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这些成果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两个方面来说,这使得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全球性的、世界性的文化。
与域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我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博大”和“精深”的内容,有许多是在长期的对外交流中,从外“拿”来的。这些文化成果既包括丰饶的物产,也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灿烂的艺术文化和学术思想。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华文化不断得到补充、充实、丰富,同时也使得中华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世界文化的内容,具有了世界文化的意义。
与域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地开阔着中国人的世界眼光,不断地增强着中国人的世界意识。鲁迅说:“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所谓“世界识见”,就是一种世界的眼光、世界的意识、世界的胸怀。中国人世界观、世界眼光的扩大,与中国疆界的扩大有关,与中国与海外的交通的拓展和交往空间的扩大有关,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的发展有关,更与中国人自己走向世界的步伐有关。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重大意义的变革,首先是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关。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了自身内部的变革。所以,文化交流中的“我”之“外”,往往起到一个“乌托邦”的作用,起到了一个对本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评的参照物的作用。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参照,对传统的中华文化进行反省和批判,实现走向现代化的变革。同样,欧洲也是以“中国”为参照,对传统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和反省,激发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
不断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世界眼光,就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与时俱进的能力,始终与时代同行。

我来说说

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购买链接
    相关图书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9 广东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104677号